今天发布的这本新书,讲述“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的故事
12月4日下午,“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以下简称分会)第三次理事会及会员大会在沪举行。《“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选集》在会议上发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在线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主持会议并作分会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报告。线上线下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着眼国家发展战略,谱写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篇章
安延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她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顶层设计,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区、国际国内教育循环示范区和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辐射区,持续提升“一带一路”支撑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助推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她高度赞赏分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她表示,分会被评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2020年度优秀分支机构,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作为交流协会的分支机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通过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创新沟通联动机制,拓宽会员网络,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发布“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动态,出版优秀案例选集、打造教育交流品牌项目等,务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如何推进教育国际交流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是分会需要不断思考的重大课题。她希望分会秘书处和全体会员着眼国家发展战略,以党建引领,对标协会发展规划,盘活会员院校优势和特色资源,围绕“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的重大、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讨,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开展广阔实践提供智力支撑,拓展和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助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谱写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篇章。
陈志敏回顾了分会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韧性十足,希望分会能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机遇,为“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培育高精尖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培植文化基础,推动教育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他对分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工作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准确把握教育开放大局,联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院校加快开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质增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进一步形成。分会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二是充分发挥会员单位优势和特色,形成“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蓬勃发展态势。开展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智库研究与交流、打造人文交流品牌等多种方式,同时发挥智库咨政功能,对“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三是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建立并完善长效沟通交流机制,聚集各层次院校的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协同和支持机制,加强院校间、学科间、政校企之间的信息畅通、资源联通和产学融通。四是聚焦推进重点分会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分会各单位既要以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国际教育合作为重点工作,探索建立重要领域的专题工作机制,也应该针对各单位的需求,提供交流与培训机会,助力各单位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陈玉刚代表分会秘书处向大会报告分会2021年度的工作。他强调,分会始终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牢牢树立党的旗帜,指导引领分会各项工作。过去一年,分会促成合力,打造体系化平台。完善各级单位沟通机制,推进组织机制建设,成员规模大幅增长,支持会员单位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能级,增强研究资政能力。受协会委托,承接教育部国际司的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项目;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专项课题。树立品牌,发挥引领示范效用。承办“‘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出版《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案例选集》,创设“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系列讨论会。
展望2022年,陈玉刚表示,分会将继续引领会员单位在更高水平上服务“一带一路”。明年,分会将发挥智库优势和科研力量,开展重点研究。继续发挥研究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助力教育国际交流研究和资政。做强品牌活动,打造长期特色项目。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整合分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设计开展系列特色项目和活动建设。拓展国内外合作网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平台枢纽功能,在拓展国内合作网络的同时,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助力搭建更广阔的教育交流平台。
集成35个优秀案例,推动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作为国内首册聚焦“一带一路”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案例书籍,《“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在会上发布。陈志敏为新书作推介,并与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昌乐二中董事长刘振鹏共同为新书揭幕。安延副秘书长线上见证。
为更好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共享,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受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委托,复旦大学作为理事长和秘书处单位,推动分会于今年启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遴选了来自全国各地33家院校共35个优秀案例,汇编成《选集》。选编案例不仅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单位推动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和实效,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国际化成就的一个缩影。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担任本书编委会顾问,并为本书作序。据介绍,《选集》收录的案例单位来自于全国多个省份和地区,涵盖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不同层次。书中案例涉及区域合作平台构建、教育交流机制设计、国际生培养模式创新、境外办学先试先行、政校行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科研合作、教学设计及标准输出、院校国际化路径探索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教育交流中方方面面的实践探索和故事,也突出展示了各单位特色和优势。这些案例用生动丰富的叙事、精准凝练的语言对其“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描述和展示,图文并茂,富有故事性和感染力。各案例均归纳总结了经验和做法,深入探索了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多元路径。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院校迅速调整创新国际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把握规律、克服疫情,解决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人才短缺、合作交流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升院校国际化水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
凝聚多方智慧,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发展
下半场的研讨会以“教育国际交流与‘一带一路’共建”为主题,相关教育企业代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企业代表共商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推动各级各类院校拓展和深化同“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校董、山东省昌乐二中董事长刘振鹏,河西学院校长张汉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闫月勤,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袁利平,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前副秘书长林佐平发表主旨演讲。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刘莉主持。
刘振鹏从自信、实力、行动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去、引进来。他指出,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教育改革一脉相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领先,拥有国家、学生和学校方面的强劲实力,我们应练好内功,把握后发优势,最终走出去,建设品牌学校、品牌课程,吸引更多来华师生。
张汉燚以“立足地缘优势,发挥办学特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题发表讲话。他表示,河西学院一直不断扩大人文交流,创办国际学院,助力打造“留学甘肃”品牌,联合办学务实开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实施人才智力援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使命担当。
叶银忠说道,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基于原有的工作格局,着力促进中外文化共融和民心相通,发展“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合作。他强调,要不断加强专业国际化建设,让职业教育“走出去”有底气、可持续,对接沿线国家技术技能需求,让职业教育“走出去”接地气、聚人心。
徐国庆认为,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致力于在更高学制层面培养复杂能力,在多个学制层次连续培养人才。我们要拓展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机会,增强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技能人才的能力累积认证制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闫月勤指出,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取得瞩目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和制约,必须更多地设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研究;大力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提升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多地主导设立国际组织、参与既有国际组织;加大对中国高校海外办学机构的制度与政策供给。
王华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行业特色型高等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举措,并展望了后疫情与全球气候变化下国际教育合作的挑战和机遇。他强调,国际教育不会受疫情影响而阻滞,促进人文交流是国际教育的重要使命,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是未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关键。
袁利平从历时性维度厘清了中智教育交流合作的历史进程,从共时性维度阐释了中智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主题和主要特点。中智两国未来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开展高校间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协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发挥好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林佐平认为,我们必须坚持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国际教育交流多样化实践。如何彼此兼顾、平衡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命题,以及如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教育和人文交流实践中持续探索,并提供智力、技术和经费支持,是“一带一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课题。
打造体系化平台,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于2019年12月,是由国内致力于“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院校等教育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组织,隶属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分会首批理事单位34家,复旦大学为理事长单位,分会秘书处设在复旦大学。
2021年,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委员会的领导下,分会持续加强组织机制建设,促进交流合作,提升科研能级。今年年初,分会被评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20年优秀分支机构”。
2021年分会共发展新会员54家,成员数从成立时的78家增长为137家,增长75%以上,会员单位覆盖西北、西南、东北等全部七大区域,音乐、化工、护理等专业院校有了零的突破,专业覆盖面更加广泛。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专项课题,9项课题顺利立项,内容包含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孔子学院创新发展、高校联盟的建设和作用、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基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分会还承办了“‘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出版《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案例选集》,创设“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系列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