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融资贵?杨浦用“组合拳”打通企业发展路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域内中小微企业众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在国内创投风险偏好不足的背景下,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比较困难的局面。一次次跑银行、跑好多家银行却依然没能成功贷款的中小微双创企业不在少数。
今年以来,杨浦区金融办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加强跨部门协作,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着力畅通企业发展道路,让区内企业真真切切地获得融资帮助,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进一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落细落好。来看看杨浦如何打出这套“组合拳”:
专事专办:情况有人了解,问题有人解决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企业的系统性问题,国家也为此推出了针对性政策和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区金融办工作人员却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中小微企业表示依然面临着各种壁垒与制约,比如对银行的议价能力太弱、企业金融专业能力不足等。
为此,区金融办专事专办,成立区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办公室,由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负责本区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工作事宜。同时,制定了《杨浦区政策性融资担保实施办法》,明确了符合本区双创企业特点的工作流程指标体系和区域性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工作机制。
这一做法确保了“情况有人了解,问题有人解决,项目有人推动”,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前只能一趟趟跑银行,不知道有哪些单位和部门可以寻求帮助。”上海锐明轨交设备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朱晓珺说,“现在有了《办法》,政府有专门部门服务我们,可以找帮助的渠道多起来了。”
对接破“墙”:企业、机构实现双赢
上海中原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是区内一家科创企业。法人周建明回忆说,在企业快速发展之际,曾面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和贷款成本高的双重问题。但农业银行五角场支行也表达了自己的难处:“虽然我们有放贷意愿,但很多双创企业资产难以衡量,放贷风险太高。”本是互有需求的双方,却似乎有一道隐形的“墙”阻碍了互动,影响了发展。
为了打破这道“墙”,实现双方有效对接,保障双方利益,区金融办结合杨浦金融发展服务工作实际,推出了区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政策和服务项目,目前已推出10项具体措施,包括:确定市担保基金(政府)与合作银行的贷款风险敞口,明确“首贷”企业还本付息后可申请贷款贴息,合规企业贷款到期后可再次申请本项目担保支持等。这些举措或降低了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减轻了机构的放贷顾虑,或降低了企业的贷款成本,保证企业有效获得贷款支持。
自贷款政策和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已有多家企业成功实现了与银行的对接。“这项服务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了我们企业。”周建明表示,“在政府的引导下,银行敢放贷给我们了,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对政策项目十分支持。“有了市、区层面的项目指导,我们敢给中小微企业放贷了。”五角场支行的袁海刚说。
创新方式:减轻园区企业包袱
杨浦拥有多个科技园区,不少科创企业正是在其中孵化出来的。“作为一家科创企业,我们感受到了湾谷科技园的活力与魅力,却一度不知道如何与银行打交道。”上海量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朱川如是说。
朱川反映的正是许多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困扰。面对难题,杨浦以创新的方式实现破题,为企业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为了解决园区中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和增信措施匮乏的难题,区金融办通过加强与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联动,建立了“园区推荐企业,政策性担保增信,银行快审快贷,市区风险共担”的新模式。园区企业组成资产包,由合作银行批量提供低于市场报价利率的优惠贷款,市担保中心和杨浦区政府分别承担5%的风险代偿和1%的风险补偿,同时整合市区两级利息补贴、担保费补贴等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共有2批288家企业获得推荐,已有70家企业获得贷款,总金额达3.35亿元,为园区企业有效输送了“血液”。
从“不知道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到如今通过“打包”的方式获得了优惠贷款,“我们很高兴政府能为我们想办法、出妙招,真真切切地为企业解决了难题。”朱川激动地说道。“打包”新模式带来了好处,也给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