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施蛰存的印章就藏在松江这里
12月3日,是中国现代派小说鼻祖施蛰存先生诞辰116周年,松江博物馆为纪念施蛰存诞辰,将馆内收藏的施蛰存印章呈现于公众,以便于鉴赏。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以及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1926年入震旦大学学习后,与戴望舒等创办《璎珞》旬刊,1932年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创作意象诗和新感觉派小说,其后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教。195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在上海逝世。著有《北山楼诗》《北山集古录》《北山谈艺录》《北山谈艺录续编》等多种学术著作和散文、小说集,以及翻译作品。施蛰存自称他的一生打开了四扇窗,依次是东窗(文学创作)、南窗(古典文学研究)、西窗(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和北窗(石版石刻整理),而其中的南北两扇,均与松江有关,比如编定《陈子龙文集》,整理松江碑版石刻。
施蛰存先生幼年居苏州,8岁随家迁居松江,定居在西司弄,中学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现在的松江二中)。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据说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此时写于施家。施蛰存对松江有很深的感情,他在《云间语小录》中说“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他将许多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掌故编为一书,另外还有《云间词人小传》《云间词人姓氏录》《云间碑录》《云间花月志》等。
施蛰存先生一生中共用过“苹华室”“红禅室”“无相庵”和“北山楼”四个室名,前两个为早年使用,后者为晚年所用,无相庵是中年时常用室名,取自于佛经中的“无人相亦无我相”之意。真实的书斋“无相庵”位于松江原县府路20号,在散文《绕室旅行记》(1934年,《宇宙风》第10期)《我的家庭》(1938年)中对无相庵有详尽的描述。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8年至1937年,其中以“无相庵”为题的散文随笔作品,试图透过读人谈书,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1937年11月无相庵被日军轰炸,施蛰存在云南闻此消息,作诗《十一月二日接家报悉松江舍下已为日机投炸弹翌日感赋》:
去乡万里艰消息,忽接音书意转烦。闻道王师回濮上,却叫倭寇逼云间。
室庐真已雀生角,妻子都成鹤在樊。忍下新亭闲涕泪,夕阳明处乱鸦翻。
邓散木、陈巨来均曾为施蛰存治印,此方印是由著名篆刻家钱君陶先生在1931年为其所治。钱君陶(1907-1998),名玉堂、锦堂,字豫堂,号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抱华精舍,浙江桐乡人。擅装帧美术及篆刻、书法。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
无相盦
近现代钱君匋刻
寿山石薄意人物山水
纵2.2厘米,横2.2厘米,高5.3厘米
边款:蛰存兄属正,辛未,君匋。
松江区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33号
开放时间:9:00—16:00(15:4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