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重大突破!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在沪投运

来源: 东方网 时间: 2021-12-22 11:19:31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试拉试验现场

东方网记者王旭12月22日报道:今天,国家电网公司在上海兴建的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这是国内新电力系统建设领域一项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超导输电应用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据了解,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位于徐汇商业核心区,联结两座220千伏变电站,总长1.2公里,额定电流2200安培,额定容量133兆伏安,采用全程排管敷设工艺,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超导电缆输电工程。

作为国家电网与上海市共同开展的科技产业战略合作成果之一,该示范工程由国网上海电力承建运维,项目自2016年启动酝酿至全线投运,历时五年多时间;工程主体部分于2020年4月开工,历时一年半完工。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试拉试验现场

超导输电是当今电力行业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使电力传输介质接近于零电阻,电能传输损耗趋近于零,从而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大容量输电。

“一条35千伏超导电缆相当于传统220千伏电缆的输送容量,可以替代4-6条相同电压等级传统电缆,较以往可节省70%的地下管廊空间”,国网上海电力总工程师谢伟介绍说:“这种传输效能和空间经济性上的显著优势,使得超导电缆非常适用于将大容量电能直接输送到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上海城市电网负荷密度快速增长、通道资源紧张、电源点难以深入城市中心区域等矛盾日益凸显。超导电缆的落地应用,有效解决了窄通道大容量输电的难题,有助于消除负荷热点地区的供电“卡脖子”现象,为城市电网今后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上海独创的“三色圆珠笔式”结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网上海电力携手多家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就超导电缆系统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开展科技攻关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解决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形成了可复制的超导电缆应用经验。

项目团队成功研发大长度三相统包超导电缆及系列装备,实现超导电缆及其生产装备自主可控;在全世界首创超导电缆全程排管冷缩补偿方法,将超导电缆从常温到低温时的材料收缩影响降至最低;通过自主研发的超导电缆敷设监控系统及专用工器具,在电缆试拉试放环节获取了敷设关键技术参数,破解了狭小空间内全程排管敷设大坡度、多转角等难题;项目团队还围绕超导电缆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继电保护、施工、试验及验收布局了20余项国际和行业标准的申报计划,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当前,全球范围内超导输电技术的研发方兴未艾,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正加速抢占超导电缆实用化、商用化的“高地”。此次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不仅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全球城市核心区域的应用先例,同时也在核心的材料、技术和装备上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科研人员进行超导电缆介质谱测试

国网上海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梁旭表示,国网上海电力将定位于“世界观察中国电力的窗口”,持续开展超导电缆示范工程的分析与评估,积累超导电缆运维经验,不断深化超导输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加快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电网,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多有力支撑,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更多强劲动力。

超导产业是上海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近15年来,上海持续支持高温超导研发和产业化,科技、产业部门接力推进,形成了从超导材料到电缆集成的核心能力,成为国内超导电缆产业链最齐全的城市。

下一步,上海将全力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导产业高地。一是持续开展超导电缆的分析与评估,积累超导电缆运维经验,深入研究超导电缆的可靠性、经济性,推动超导电缆实现从“样品”转变成“产品”;二是加快超导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温超导材料低成本制备、超导磁体绕组、高效制冷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超导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三是不断拓展磁悬浮、可控核聚变、核磁共振等领域超导应用,打造超导产品应用的新高地;四是加速推进上海超导产业基地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吸引产业链优势资源在沪集聚成势,打造超导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标签: 超导 重大突破 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