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率先建成市级层面的统一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我市率先建成市级层面的统一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3.84万名志愿者服务5.87万名困难老人
年轻时把志愿服务时间“存”进去,老了可以兑换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南京一直在探索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新模式。
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已率先在全国建成市级层面的统一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由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导、市民政局负责具体落实的互助式养老工程,也是南京的养老名片,国务院曾安排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专题调研。
在国内,“时间银行”此前仅在部分社区、街道设立,尚未大范围推广。
“南京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全市层面建成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与我市借鉴各地经验进行先行先试密不可分。”市民政局局长蒋蕴翔介绍,“时间银行”是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厚积薄发的重要实践,从2012年起,鼓楼、栖霞、秦淮、建邺等区在社区、街道、区等不同层面开展探索。
2017年,为全面推广“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我市专门成立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通过联合会,联络各行各业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整合各界社会力量,为养老行业增添更多服务力量。同时,也为落实全市“时间银行”通存通兑奠定基础。
为推广“时间银行”,市政府专门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各级“时间银行”建设及志愿者管理、服务对象管理等9项标准规范,构成“1+9”政策体系,为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市财政注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并先后收到社会捐赠资金43笔、150.3万元,保障“时间银行”发展。
2019年底,我市11个区及江北新区、24个街道、247个社区启动首批试点。试点中,各“时间银行”网点的“积蓄”都需要走“标准程序”。为保障服务质量,除“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外,还要经过匹配度测试、试服务3次,才能与“客户”签订一对一服务协议。民政部门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查,对于服务低质低效的志愿者,实行“冻结账户”等退出机制。
据了解,志愿者存入的时间既可以存入个人账户以备自己60岁后使用,也可以转移给直系亲属,或者捐赠给“时间银行”公共时间池。现在账户上的时间主要用于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这五助服务,将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拓展服务内容。
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涉及范围大、对象广,推动落实统一管理,信息技术支撑是基础。市民政局联合市大数据管理局,在“我的南京”APP设置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市公安局、发改委等部门数据及时比对,实现供需全流程精准、智能、安全对接。目前,1小时内完成申请信息审核的志愿者占比达87.25%;1小时内得到响应的订单占比76.56%。同时,开发手机放大镜、语音录入等功能,不断提高适老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广“时间银行”过程中,我市牢牢紧扣“全市统一”这个关键,在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设立市级“时间银行”管理中心,对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进行指导管理。区、街(镇)、社区(村)依托现有养老资源,建设服务站点1300多个,形成“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分级管理、通存通兑的“时间银行”管理运行体系。
根据民政部门的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有个人志愿者3.84万人,服务对象5.87万人,完成订单29.4万个,尤其是在去年疫情期间为重点独居空巢老人累计服务1.28万人次。
南报融媒体记者 马道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