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热门取景地!当太阳照在昆山花园路丁玲故居,你读到了怎样的历史传奇?
正在影院热映的现象级电影《爱情神话》,掀起了有关海派文化的考据热潮。
影评界认为,虽然没有宏大叙事,但却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繁花似锦。
片中原型人物“老白”和“老乌”被纷纷找了出来。被称“老乌”原型的摄影家邬立强日前带着他的摄影集《1991上海》来到四川北路上的1925书局,分享他的上海故事。
■1925书局
说起“1925书局”,有着颇不平凡的历史。它被称为书业界的“活化石”。自1925年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在这里开业以来,成为上海唯一持续开业至今近百年不断的书店。
当年,陈云同志曾在此工作。鲁迅先生也常来这里买书和领取稿费。
而书店一墙之隔,还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女作家丁玲的故居。
1933年,丁玲就住在书店后面的昆山花园路7号。
百年小巷成为热门取景地
2020年,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后,取景地被眼尖的网友一一找到。剧中钟晓芹家的外景,就在昆山花园路上拍摄的。
这幢公寓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魔都热门取景地。
从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拐进昆山花园路,顿时有一种难得的静谧与清幽。阳光洒在斑驳的红墙上,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感。
■昆山花园路
1933年早春二月,作家丁玲在失去了爱人胡也频两年后,搬到了昆山花园路7号,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冯达一起住在这里。
据《丁玲传》记载,他们当时住在顶层四楼一间约20平米的房子里。
左联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开会接头都是在某人家里或某个临时地点,丁玲是左联党团书记,她家里就是一处党的秘密联络点。因为地处公共租界,比较安全。
■丁玲
昆山花园路,因其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全长仅100米,东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
昆山公园就在路的尽头,公园始建于1895年,是上海最早的儿童公园。
当年鲁迅曾带着儿子周海婴在此游玩。1932年10月9日,鲁迅在日记里写道,“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篠崎医院诊,并游儿童公园。”
■昆山公园
2018年这里重修后,公园恢复了原来的英伦范儿,将马路北侧维多利亚式老式洋房映衬得愈发迷人。
昆山花园路住宅于二十世纪初由美商建造,具有早期古典式低层公寓建筑风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清水红砖墙面、券式木门窗,有细腻的线脚纹饰。
■昆山花园路丁玲旧居
作家丁玲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短篇小说《奔》。
1933年5月14日中午,丁玲在昆山花园路7号家里被捕。当日下午,湖畔诗人、革命志士应修人来到丁玲昆山花园路家,和特务发生了搏斗,从过道的窗户坠楼身亡,消息登载在《申报》5月15日第12版上。
几十年间,斗转星移。上海丁玲故居与其他许多名人故居一样,早已入住了寻常人家。
上海:丁玲文学和革命的起点
上海对于丁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在丁玲一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上海是她离开家乡踏入人生的第一站,是她初登文坛名声大噪的地方,也是她投身革命的起点,这里有她的卿卿我我,有她的撕心裂肺,也有她的刻骨铭心。”
2015年,《丁玲传》作者李向东、王增如在做客思南读书会时谈到,“丁玲1922年从她的家乡常德出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第一站就是到的上海,上海是丁玲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地方。”
李向东说,上海对于丁玲的重要性还在于,“上海是丁玲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地方,她最早的两篇小说,一个《梦珂》,一个《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在上海发表的,她是在上海成名的。”
此外,上海也是丁玲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她在上海加入了左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海还是丁玲奔向解放区的起点,出发点。
■丁玲(左)与好友王剑虹
李向东说,从感情生活上讲,丁玲和她最好的朋友,和她最亲近的爱人,在上海都度过了一段让她终生难忘的时光。
丁玲从1922年初来到上海,1924年的夏天离开上海。此后她又在1928年初再度来到上海。
丁玲在北京写了第一篇小说《梦珂》,发表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发在头条。
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是叶圣陶,他从没听说过丁玲,从自由来稿的稿件里发现了这篇小说。然后叶圣陶马上给丁玲回信,说再有小说你就寄来,写什么都行,写多长都行。
那个时候丁玲在北京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但是并没有信心,但叶圣陶的回信和小说的发表让丁玲受到了鼓励。
1928年,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次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轰动。
■丁玲与胡也频
随后丁玲和胡也频回到了上海,因为此时上海是文学的中心。
她在《小说月报》又发表了两篇小说,一共四篇都是头条位置。
到上海后,丁玲去拜访了叶圣陶。叶圣陶没想到丁玲是一个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才24岁,他觉得这个女孩子不张扬,东西写得很好。叶圣陶决定给她出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在黑暗中》。
在上海,丁玲遇到了叶圣陶这样的好老师,使她坚定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叶圣陶的培植下,丁玲进入了文坛。1930年,丁玲加入了“左联”,并且在“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邀请下,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
在这里她“被恋爱苦着”
从1928年至1933年,在上海的这五年是丁玲人生中非常丰富的一段时间,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从她的革命生涯、革命活动。
■《北斗》杂志
“办《北斗》就是在这个期间。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被杀害了。”
李向东说,“此前丁玲虽然也参加了左联,但是原来一般不参加活动,只是在家写小说,写《一九三〇年春上海》。胡也频是直接投身革命活动。胡也频去世之后,丁玲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来了。第一个任务就是办《北斗》,《北斗》办了不到一年,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实际上10个月,《北斗》就被国民党查封了,查封之后丁玲就担任左联的党团书记。”
■丁玲与冯雪峰
自打接办《北斗》起,丁玲与冯雪峰的联系就多了起来,丁玲说,“因为那一时期,我是属于冯雪峰领导的。”冯雪峰于1931年2月调任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调任中宣部文委书记。
丁玲与冯雪峰的恋爱,是一生中情感最炽热的一次。也是没有结果的一次。
“我是被恋爱苦着。”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丁玲信件中,留下了她的自我倾诉。也是丁玲与冯雪峰炽热恋爱的记录。
丁玲对冯雪峰除了情爱,还有深深的崇敬。因为敬佩而爱的更深。她对冯雪峰的话始终有服膺之心。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著
冯雪峰是最早对《莎菲女士的日记》提出批评的人,他认为,《莎菲女士的日记》太消沉了,不希望丁玲沿着那条路走下去,不希望她沉落在那种情绪里,他希望丁玲能描写革命,投身斗争。
丁玲在给冯雪峰的信中写说,“冰之(丁玲原名蒋冰之)仍然是而且永远是将雪峰当一个在精神上最有援助的人,冰之永远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一切情感都裸露在雪峰的面前。”
“雪峰说过假使冰之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呢,那雪峰就不会爱冰之。正为了这句话,使冰之怕,怕失去这可贵的爱,冰之装也要装成一个有希望的人。”
冯雪峰成为丁玲不断往前走的推动力。对工作的热情,特别是在冯雪峰领导下工作,让丁玲从丧夫别子的愁苦中走了出来,她振作自己,按着冯雪峰期望的样子去生活,除了编辑《北斗》,她还努力创作,那是她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期。
丁玲从上海起步,上海成就了她的传奇。
续写新的都市传奇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集聚地”。
丁玲来到上海,先后住过贝勒路(现黄陂南路)、萨坡赛路(现淡水路)、环龙路(现南昌路)和重庆南路,后来搬到了虹口昆山花园路,也是因为这里文化氛围浓厚,聚集了不少同道中人。
当年众多书店书局在虹口的麇集,吸引了大批的作家、文化人、知识分子选择在此的石库门里聚居,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冯雪峰、夏丏尊、沈尹默、阿英、蒋光慈、冯乃超等,一时间群星璀璨。
■鲁迅和青年们
从小生活在虹口的作家赵长天曾这样写道,同一时期的著名作家如此密集地居住在同一个地区,这样的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并不多见。
去年年底,由66幢百年弄堂老建筑构建起的沪上文化新地标——今潮8弄全新亮相,焕发新颜的海派老建筑唤醒了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也让沉寂已久的四川北路重回人们的视线。
■今潮8弄
早在19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今潮8弄所在的公益坊就是沪上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
刘呐鸥、戴望舒、施蛰存在公益坊创办水沫书店时,常有作家到店里来。
施蛰存先生曾在晚年回忆:“当时常到我们店里来闲谈或联系稿件的有徐霞村、姚蓬子、钱君匋、谢旦如、徐耘阡等等,胡也频和丁玲也来过。最常来的是冯雪峰。雪峰对我们办出版事业,寄予很大的期望。有时他白天到我们店里来闲谈,晚上从景云里看了鲁迅之后,又顺便到我们家里来坐一会儿。”
■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
四川北路上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1925书局前身)和昆山花园路丁玲故居,就在公益坊的马路斜对面。
鲁迅的“第二客厅” 内山书店,也在四川北路上。
这家被称为“上海名物”的传奇书店,在上海经营了近三十年,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的“书房”和“会客室”。
■内山书店旧址
沿着四川北路漫步,周边名人故居遍布。不少历史老建筑如今已纷纷变身新的城市文化客厅。
去年鲁迅诞辰140周年,“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在内山书店旧址启动,“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开放,串联起鲁迅在虹口活动场所的“鲁迅小道”升级亮相。
据透露,“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将以鲁迅的创作脉络和社会文化活动为核心,全方位陈列展示鲁迅相关作品,用书籍为读者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鲁迅。该书局计划将于今年7月开放。
曾经活跃着丁玲、鲁迅、茅盾等名家,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虹口,正在续写新的都市传奇。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丁玲传》(李向东、王增如著)、思南读书会公众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