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高口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同名书上市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第一次”组成。被称为2020最催泪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此为切入点,构筑了一张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全景图。
12集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将出生、上学、成长、工作等重要人生节点一一记录。在豆瓣、B站,分别收获了9.1分、9.8分的高分,51万人同时在线追更,为它刷出近30万条弹幕。
近日,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官方授权同名书籍由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行,书中用文字来记录那些“人生第一次”镜头之外的感悟以及未完待续的故事。
一元厨房:守望相助的“第一次”
在江西肿瘤医院旁边,有一个特殊的摊子。
顾客自备食材,交上1元钱,就可以自助使用摊主提供的炉灶、炒锅等等器具。无数患者家属在这里,以经济实惠的价格,为饱受病痛折磨的亲人做上一顿好饭。
这家厨房的诞生,源于摊主万佐生与癌症患者家属的第一次相遇。
2003年,万佐成和他的老伴熊庚香,来到南昌市毗邻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小巷里炸油条、
麻圆等小吃,以此维持生计。
小摊生意日渐红火时,病人家属这个特殊群体第一次出现在老万夫妇眼中:有人询问,是否可以借用他们的炉子给病人烧点菜。夫妻两人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自此开始,“1元厨房”连续开了十几年,在令人望而生畏的肿瘤医院旁边,默默输出温暖,给予患者和家属无声而实际的守护。
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也因此获得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而颁奖当天,夫妇俩为了保证厨房不打烊放弃了去北京领奖。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是写给他们的颁奖词,也是他们普通的每一天。
这集节目的导演黄远在第一次造访1元厨房时,也颇受震撼。
他在导演手记中写道:“2019年的9月底,我第一次到厨房,对厨房直观感受,太热闹了,熊阿姨有着大嗓门,热心肠,来厨房的人都爱跟熊阿姨哈拉两句,而万叔叔,在一旁默默换着煤炉里的煤球,厨房的氛围让我觉得很舒服,像回到小时候老家的凉亭,所有的心事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慰藉。对于癌症这个话题,本以为会看到沉重的景象,但在厨房的每一位,却让我觉得他们比谁都更积极地活下去。”
一街之隔的肿瘤医院里,家属与患者相守,对抗病魔带来的残酷挑战;
简单温暖的一元厨房中,老万夫妇与无数个来此做饭的家属、病患相守,彼此鼓励。
这部纪录片中,还有许多像一元厨房这样平淡却温暖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世界再大、需要解决的难题再多,你都不会孤单,总有陌生人在默默爱着你。
无奈告别:不想触碰的“第一次”
作为整个纪录片的收官之作,《告别》讲述的故事,即是整个节目与观众的告别,也是人生后半段,最不想触碰的“第一次”。
这集讲述了1个上海版“恋恋笔记本”的故事。
73岁的巢爷爷,已经连续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儿4年。奶奶病情日益严重,有时甚至连巢爷爷也记不住,相濡以沫大半生的爱人,就这样被迫面临人生中对彼此的第一次告别。
4年里,巢爷爷从没放弃过或气馁过。
他为妻子写了满满一板子的备忘提醒,帮她加强记忆。日常也时刻耐心照顾陪伴左右,准备吃的、照顾起居、推掉朋友聚会、战友聚会,日复一日温柔陪伴,为的就是让老伴儿聂奶奶多记住他一点点。
奶奶住在养老院,爷爷每次去见她都要转好几路公交车,几经颠簸。
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周四五次的频率,从不缺席。巢爷爷说:“只要看到她,她还认得我我就高兴。”
疫情期间,这样的相见成了一种奢侈。
无法出门的爷爷,用一封长长的信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摄像师记录下了他写信、读信的过程,当老人颤抖着抓住那几页信纸,努力稳住已经开始发抖的声线讲出一句句冷静深情的告白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即便人生无法避免告别,但巢爷爷仍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爱她、照顾她。一如他们刚相爱那样。
巢爷爷的举动,比许多经典爱情电影或文学作品,更能让人读懂爱情。
书与纪录片: 不同角度的“第一次”
这是部让人意犹未尽的纪录片,那些故事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和最动人的平凡力量,而在镜头之外,这些“第一次”背后还有太多欲说还休的感悟、未完待续的故事。
纪录片同名授权书籍《人生第一次》弥补了这个遗憾。
除了原片精华外,本书还特意邀请涂松岩、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等11位纪录片中出现过的明星讲述人撰写自己的心得感悟,他们是讲述人、观察者,也是亲历者。
此外,导演们还写了手记,作为亲历整个故事制作过程的导演,他们的回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读懂这些故事。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