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意味着国外大牌和高档消费?委员们这样说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1月20日报道: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目标。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2021 年 12 月 25 日,李强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引领时尚、定义潮流,打造集创意、设计、制作、展示、交易于一体的潮流时尚生态链。上海该如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会现场,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除了引进大牌还要打造“上海新品发布”平台
“消费生态链的打造主要在于消费环境的优化,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势突出、成效显著,但是在消费环境方面还存在短板。”沈开艳委员认为,虽然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城市之首,但是本土化特色不明显,本土的国际知名品牌较少,国际辨识度和影响力都比较弱。因此,她建议,应打响一批“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推动原创设计师品牌的孵化培育,抓好“沪品”体系建设,打造“上海新品发布”平台,拓展品牌推介渠道。
在这个问题上,周祥委员的想法和沈开艳委员不谋而合。他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非更多“国际名牌”、更多“首发效应”那么简单,而是要借助这一建设,立足本土,以“我”为主,提升自己的已有品牌并创造新的品牌,并将这些品牌打出去,融入国内和国际消费群体。
商业布局要满足不同“消费层级”
委员还认为,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海还应建立多层次消费商圈。沈开艳委员认为,
目前上海的商圈业态同质化,特色不显著,无论是商场布局、商品种类,还是消费层级、营销手段等都是“千人一面”。
在周祥委员看来,我们正在向建设一个橄榄型的社会迈进。与之相匹配的消费结构也应该是一种橄榄型的消费结构。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消费层级。“消费层级基本上应该分为中低档级、中高档级和高档级三个层级,而不应一提到国际性,就一味想着追求高档。”
所以,在商业布局上,周祥委员也提醒,千万不要搞千篇一律,要考虑如何将目前已经存在的商业布局适应这三个层级的消费群体。
让外籍人士“一部手机游遍上海”
消费是否便利,也会影响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目前上海面向国际消费群体的基础性配套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一些消费APP缺少英文版,外籍人士来沪消费使用微信、支付宝消费不太方便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对此,沈开艳委员建议,应强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化消费便利度和获得感。比如,可以在宏观审慎指导下,扩大支付宝、微信、银联闪付等与 Visa、Mastercard、Discover Global Network、JCB 等国际卡绑定合作,提升支付上限;加强退免税通道建设,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聚焦消费服务质量,开展服务人员素质和软环境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国内外消费者的市场感受度。
黄少星委员则认为,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一个专门服务外籍消费者的 多语种版“上海外籍人士一站式 APP”。为外籍人士提供从入 境到在沪(食、住、行、娱、购、游)到出境一条龙服务的 官方公益性功能手机 APP。让外籍人士“一部手机游遍上海”,提升 上海消费贡献度、创新度和满意度,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 国际消费环境。
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
文化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区 soho之于伦敦、百老汇之于纽约,都提升了这些城市的消费吸引力。因此,应倡导多元消费,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
沈开艳委员建议,应重点发挥环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系列品牌、滨江艺术博物馆带等文化演艺资源优势,梳理整合全市商旅文体活动资源,统筹推进演艺市场体系建设。并以进博会为契机,打造世界级会展经济消费中心。她建议,下届进博会可结合国别馆开展文化体验,扩大服务类、文化类贸易展区面积;启动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分会场,汇集国内外文化创意和旅游业界机构;鼓励国内外参展商输出货物产品时强调“文化标签”,同时深挖本土产品“海派文化”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