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有中断,轮椅转身难?委员建言提升轨交无障碍设施友好性,让“障碍”变“有爱”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1月21日报道,视障人士的盲道出现中断,谁能成为他们的“眼睛”?部分地铁无障碍电梯空间狭小,残障人士用轮椅想要转身怎么办?上海地铁较为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他们的导引方式清晰吗?
昨日,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副主委施惠良发出了一系列的“灵魂拷问”。
数据显示,上海地铁线路总数已达20条,总里程达到831公里,在运营里程、列车数量、全自动驾驶规模拥有了三个“世界第一”。轨道交通已然成为了上海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
“我们调研了全市100多个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发现这些设施的规划、设计、品质参差不齐。” 施惠良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实施无障碍建设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依然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比如,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友好性就有待提升。”施惠良委员以轨交无障碍电梯为例,“有的电梯空间狭小,手推车进去不方便,坐轮椅想转身都难;有的无障碍电梯设置得位置不合理,根本找不到在哪里;有的电梯甚至设在了工作区域,需要工作人员才能开启。”
“我们在规划无障碍设施,要有换位思考,要让让真正的使用者来实地测试一下。”施惠良介绍,目前几乎所有地铁站都设置了盲道。但是对于广大视障人士而言,部分地铁内的盲道其实存在间断以及被占用的情况,部分设施也没有盲文等配套,“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被我们忽视,但是对残障人士而言,却是关乎他们出行便捷乃至人身安全的重要问题。”
在政协上海市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市政协民革界别提出了《关于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品质,打造有温度的城市轨交体系的建议》。委员们纷纷聚焦地铁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对包括残障人士、携婴幼儿出行人士的交通保障提出了多项真知灼见。
民革上海市委建议,上海可全面排查轨交无障碍设施缺陷,提升设施品质。“有一些做法,是可以在现有的规划下进行完善的,例如贯通盲道、坡道补齐、扶手增设等等。” 施惠良委员表示。
施惠良委员同时还建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要“从细节入手”,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体验。例如将卫生间的推拉门改成移门,并在卫生间内设置盲文信息提示。尽量将卫生设施做紧凑化处理,增加轮椅调转空间。
“完善规划设计与配套建设开辟轨交无障碍设施使用反馈渠道,及时吸纳乘客实际体验意见,并补充进轨道交通无障碍设计规范中。”民革上海市委建言称,在上海各站点,全面推行盲人语音向导或者相关配套应用。
此外,民革上海市委还表示,交通部门应主动加强与上海各职能机构及区域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明确监管和维护机制。同时大力提升市民对无障碍环境普及各类无障碍设施使用方法,让互帮互助成为城市常态。充分达成上海轨道交通提出的“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交通出行环境目标。
施惠良委员说,“让‘有碍’变得‘有爱’,体现的是城市精细管理的深度,以及‘以人为本’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