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很“丰满” 社会供给要防“骨感”
春节临近,各省市中小学生陆续迎来寒假。上海、广州、福州等城市各学校都发布了寒假作业内容,福建更是发布全省“双减”后首份寒假作业“清单”。从各地寒假作业内容看,素质教育作业占了较大比例,而其中户外活动又占大头,冬奥作业成“爆款”。可以说,寒假作业很“丰满”。
上海有学校希望学生选择“悦”动冬奥——走近、体验冰雪运动;广州有学校要求学生“解码”科技冬奥,探访体验身边的“冰雪场馆”;福建要求各地各校以迎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另外,各地都要求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美术馆等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场所。那么,各个场所的供给能满足学生需求吗?
从“双减”政策落地之前看,由于不少学生在寒假参加学科类培训,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博物馆等文体机构的压力,但“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基本没有了学科类培训,这势必对素质教育场所的供给形成了考验。
从家长工作时间安排来看,除夕前家长都不放假,家长的时间主要是春节7天假期,家长们在这7天里可能要带着孩子集中时间去博物馆等场所。这就要各地未雨绸缪,对适合中小学生去的那些文体场所,提前做好安全、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安排,比如家长们最希望的博物馆等场所夜间开放问题。之前,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博物馆已经在夜间开放上做出了一些探索,都广受家长欢迎。像上海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同时还有书店夜读会等活动,很多都是为中小学生专门设计。
另外,随着各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不断完善,社区也是中小学生寒假实践的主要阵地,各地社区如何统筹安排,同样需要未雨绸缪。
日前,光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寒假将至,家长们期待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也就是说,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还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对社会供给确实是不小的压力。各地或者一时还做不到全面都很好,但至少要拿出一部分来作为试点。这就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比如,博物馆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加班、补贴问题,设计活动的经费问题,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多更好地参与到中小学生的寒假实践活动中来,如此等等,都是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农村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公共服务条件,因地制宜做好相应安排,让农村学生的寒假生活同样有满满的收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