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高龄 来回4个多小时 他为何经常要来旧改老房?
步行15分钟到公交站,乘近半小时再乘8号线,接着再转到10号线……每个月,即使路上来回要花费四个多小时,84岁高龄的王宝山仍雷打不动坚持要到老房子来两三趟。
这不元宵节临近,84岁的他,又回来了。站在北京东路645弄自家老房前,老人开心之余,有着说不尽的留恋:“我们虽然搬了,但请一定要好好保护建设好这块‘黄金地’,这里有着太多记忆,只要我人在,一直会回来的!”
窄梯小屋,见证人间温情
“爷叔,侬哪能又来了?”看见王宝山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弄堂,门口负责值守的保安,跟他开起玩笑。
虽然已经84岁高龄,腿脚也不是很好,但王宝山人迁心还在。每个月,暂借住在女儿家的他都要从郊区赶来。
“这个窗户,就是我家。”站在熟悉的屋檐下,王宝山向记者回忆起了在这半辈子的艰难又温暖的时光。“我是81年住进来的,家里20个平方不到,老婆在这养完女儿后,身体就开始每况愈下。”王宝山抹了一下眼角的泪,回忆里都是伤感。
这些年,为了照顾老婆的身体,他放弃了单位晋升的机会、放弃了很多个人爱好,好在邻里和亲人的帮助,让他们俩挺过了一次次难关。
“心脏病、中风、肾功能衰竭……我接到她病危通知的次数,都已经两个手指数不过来了。”王宝山说,虽然老伴的病情一次次摧残着他们的小家,但邻里街坊、居委干部、征收经办人,那浓浓的温情却让他一次次感动。
“去年我家旧改征收关键时候,老婆就进进出出了6次医院,在我最焦头烂额的时候,是征收经办人和居委干部们,让我有了依靠。”王宝山欣慰地告诉记者,老婆因为病情危重,一次次进出医院,在他根本无暇顾及旧改的时候,经办人和居委干部始终把政策送上门,公平、透明的征收流程,让他对自家房屋的征收工作始终很放心。“交给他们,我内心老笃定的。”
绕过自家窗户,再往里走一点,是王老伯最感激的一个邻居的家。“咚咚咚”,王老伯不断敲着空门,很想得到里面的一声应答,“我孩子小的时候,幸亏有这些好心邻居‘搭把手’,给了几乎绝望的我们很多慰藉。”王老伯说,正是身边的这些好心人,让他们一家挺过了一次次的难关,一直坚持到现在。老弄堂的情,注定是他这辈子最割舍不下的。
旧改征收,住房面积翻了5倍
“老房子,背靠南京路,地段虽好,但还是地方太小,生活条件差。”王老伯说,“红灯笼”一拎就是几十年。
“现在这个时代,还提痰盂罐,我们自己都不大好意思了,因为颜色相同,干脆起了个喜气的别名‘红灯笼’。”已经八十几岁高龄,天天还要上下楼梯,倒痰盂罐,这日子真的一天也不想再过。
“我老婆身体不好,凭借我自己那点退休金,是一辈子都不指望能住上新房了。”王宝山说,这次旧改,让他们一家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
“新房子已经定了,4月份就可以拿钥匙了。接近100个平方米,三室一厅,女儿来住也有房间了,生活肯定比以前适宜很多。”王老伯告诉记者,刚开始旧改征收时,他还一度有点犹豫,“主要就是考虑到老婆看病不方便,这里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都比较近。搬离这里后,看病怎么办,每星期配药怎么办?”
幸好,在经办人和女儿的共同努力下,王老伯终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房子。“新房,看病也比较方便的,我的后顾之忧没了。”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84岁的王宝山还是充满期待,“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生病的老婆,我也没啥兴趣爱好,比较欢喜看看医药书,搬到新家后,我那些收藏要全部带过去。”
王宝山期盼着,在舒适宽敞的新家,把当年那些蜷缩在老式旧里的梦想,重拾起来,充实起来,让人生的晚年更饱满丰韧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