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开学综合征”,松江专家来支招
“双减”后第一个寒假即将结束,迎来新学期,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容易出现“开学综合征”。“开学综合征”是指人们在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不适应表现。以学生群体为例,开学之初,部分学生容易感到倦怠、精神不振,造成学习效率低,甚至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反应,如早晨起床出现胃痛等不良肠道反应,导致出门拖延或者拒绝上学;出现神经性厌食、进食障碍等,影响体能和精力;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或者神经衰弱等,不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和课业。
如何快速调整状态,拥抱新学期、面对新挑战?记者采访了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她建议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入手。
学生:正视问题,自我调节
“开学之初,学生可以回顾一下以往的开学经历,是不是也曾出现这种紧张的情绪,尝试回忆当时自己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如果假期作息松散,陡然进入学校学习,短时间内要快速转变,定会感到有压力、紧张。”张贞说,这样的心理其实是正常的,不必过分焦虑,恢复正常作息、找回生活节律即可。
此外,春节期间,包括孩子在内的许多人通常都会经历阶段性暴饮暴食。要调节状态,首先需从均衡饮食入手,让膳食符合个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等特点,均衡营养膳食,补足体能元气。
新学期,确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时也要合理规划任务、循序渐进执行。张贞提醒,“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合理规划目标,不仅能让自己放宽心态去学习,也能更好地把握目标进度,调节自己的节奏。
另外,张贞还特别提到,对于身心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开学之初难免会遇到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有些问题和烦恼可能较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时就要及时寻求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开学综合征’看起来不是大问题,但是长期的负性情绪和身体不适,的确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积极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要学会求助,通过沟通来排解烦恼,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张贞说。
家长:及时感知,帮助调节
除了学生本身,家长也应该积极帮助孩子顺利回归学校生活。
“温故而能知新,未来有备而来。”张贞提醒,虽然学校老师在新学期初会安排学生温故知新,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此时,家长可以协助孩子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例如,对照假期计划,盘点完成与未完成情况,梳理强项与弱项,做好充足的准备方能临危不乱。
寒假期间,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久,势必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开学之初,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如果孩子出现因开学而产生的适应不良情形,就需要及时给予安抚和引导。另外,孩子与成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认知水平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家长可能会遇到孩子不合作、不愿意、闹脾气等情况。此时,家长自身首先要做好情绪和心态的调节,以自我情绪稳定为前提,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教师:观察沟通,引导调节
回归学校,教师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大朋友”,上好开学第一课、营造新学期新气象也至关重要。“开学第一课的仪式感不可少,它提醒学生新学期开始了。”张贞说,对学生来说,开学第一课就好比一根定海神针。
“重点学生多关注,问题难点早预防。”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张贞注意到,在学校,一直被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通常在一定时间点上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对这类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开学这样的关键点,更需要关注可能出现问题的孩子,做到早察觉、早预防。当然,家校合作也尤为重要。开学之初,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联络,交流学生假期情况,帮助学生尽快回归学校生活。
如今,各个学校都在推行全员导师制。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好全员导师制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推进工作,让导师们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投入工作。对于导师而言,根本的原则就是解决交流障碍、做学生的益友。面对学生可能出现“开学综合征”的情况,导师们可以主动进行观察和沟通,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克服困难,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科普,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知识,主动适应和调节情绪,学会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