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上海至少151个小区有貉出没,粪便里发现它还吃过梭子蟹,遇貉不慌“敬而远之”
相关研究团队最新调查发现,上海至少有151个小区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貉出没,绝大部分在黄浦江以西,其中松江的小区最多,崇明岛目前还没有貉分布的证据。研究人员每周还会采样貉的粪便进行化验,发现它们是个杂食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在它们的粪便里发现了梭子蟹,那多半是吃了人们倒掉的湿垃圾。
至少151个小区有貉出没
复旦大学王放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至少151个小区有貉分布,绝大部分在黄浦江以西,其中松江最多有77个小区,泗泾、佘山一带是貉生活的大本营。闵行和青浦也有不少貉分布。杨浦、浦东等地的分布较为零星。崇明岛目前没有貉分布的证据。
具体来看,貉和人一样,也喜欢绿化率高的小区,郊区的新小区、别墅区、校园,有较大的绿化面积,能找到水源,都是貉喜欢安家的地方。相比之下,市区很多路面硬质化程度较高的石库门、商业区和一些老小区中,很难看到貉的踪影。
调查人员介绍,貉的挖洞本领不强,所以,墙基下面现成的空洞很受它们青睐,它们只需要挖开墙基绿化带表层的浮土,就可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下宫殿。
此外,假山也是貉入住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假山不只有貉最喜欢的现成的空洞,还紧靠水边和绿化带,有丰富的水源和食物,可谓食宿无忧。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上海负责人李雨晗介绍,野生貉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东部,但如今很多地方都失去了貉的踪迹,不禁让人感叹:“貉以为家”!没有想到,近年来貉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新找到了一席之地,城市公园、小区成为了貉的新家园,“距离市中心最近的貉生活在离内环仅几百米的地方。”
据悉,研究团队在包括辰山植物园在内的不少城市公园安装了红外线摄像机,来捕捉貉的踪迹,只要貉一经过就咔咔拍照。
研究团队在安装红外相机。
通过貉的粪便,发现它吃了梭子蟹
貉其实成名很早,比如那个著名的成语“一丘之貉”。虽然不是什么正面形象,但黑红也是红。
那么,“一丘之貉”吃什么呢?研究团队通过检查它们的粪便发现,貉是个杂食的家伙,“在它们的大便里,我们发现有树叶、植物果实,甚至还有螃蟹壳。”李雨晗介绍。
据悉,研究团队在小区和辰山植物园中发现了貉上厕所的地方,每周都会取样,然后把一管又一管的貉便便送进实验室,至今已经取样150管貉的粪便。
“在貉的粪便中发现了三疣梭子蟹的壳,小区里的池塘不太能长出三疣梭子蟹,所以我们推测这些蟹壳多半是貉吃了居民丢弃的湿垃圾。”李雨晗说,貉在吃人类丢弃的垃圾时也吃下去了橡皮筋、塑料、钢丝球的钢丝等,其实对它们的健康是不利的。
研究人员还发现,貉会去吃居民投喂给流浪猫的猫粮,但也有居民在貉的洞口投喂猫粮,可谓“精准投喂”。“其实,大量来自人类的食物会让貉的种群出现不正常增长,也更容易导致疾病蔓延,甚至让整个貉种群覆没。因此,居民不应给貉投喂猫粮,同时应加强对垃圾箱房的管理,不让它们吃到湿垃圾。”李雨晗表示。
安装在辰山植物园的红外相机拍到一只貉在拉粑粑。
城里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小貉不幸落水
表面来看,貉在城里的生活似乎食宿无忧,但其实并非一帆风顺。
据介绍,由于城市的很多河岸往往是硬质的大直角,对貉平时喝水造成了不便,如果一不小心掉下去,很难凭一己之力爬上来。
一次,在辰山植物园生活的一只小貉不幸落水,幸好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将它打捞上岸。
小貉不慎落水,幸而辰山植物园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打捞上来。
对貉“敬而远之”,避免人貉冲突
充足的食物来源,相对安逸的生活,让貉在一些小区大量繁殖,由此造成了人与貉之间的矛盾。近两年,“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城市虽然是以人为主导的生态系统,但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不论在哪个城市,与野生动物共存都是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碰撞所面临的挑战。市民如果偶遇貉,首先是不要害怕,其次不要接触它,更不要投喂它,就当它不存在,做到“视而不见”、“敬而远之”。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介绍,貉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通常情况下,当它看到人靠近的时候,会先警戒,然后迅速逃跑。城市中的貉习惯了人类活动,从警戒到逃逸的距离比很多荒野中的动物更短,所以,造成了很多人误以为貉不怕人的假象。
此外,居民直接投喂貉,可能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
在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市林业总站、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等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复旦大学王放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联合发起了这项调查,希望通过对貉、黄鼠狼、刺猬等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与研究,探讨改善城市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可能,同时为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参考。
研究团队最新设计的貉表情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郁文艳
标签: 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