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推进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火灾风险分级、分类管控
众所周知,医院内都是逃生能力较弱的病患人员,一旦发生火情,不易逃生;且院内用火用电的特种医疗设备较多,以及存有大量病患所需的供氧设施和特殊药剂,存在一定的火灾风险。记者从市消防部门了解到,上海目前正在全面推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2月25日,记者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这里是上海首批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点。
病房、手术室、药品库房以及氧气室都是各大医院容易发生火灾风险的点位。针对这些“高风险”场所,院方在消防部门指导下进行了消防安全管理的全新探索。之前,虽然医院会定期开展各类消防逃生演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院方发现,这类演练很难真正站在患者角度去实现相同的场景,他们走路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坐轮椅和卧床时辅助人员需要几个?即便演练再真实,这些问题也都无法完全能够靠此获悉答案。为此,院方找到专业机构,通过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反复测算,从而获得最接近于真实患者的逃生情况。院方提供的一组动态演练视频显示,这些模拟人员非常逼真,不仅有“卧床病人”,还有“坐着轮椅的老年人”“怀抱孩童的父母”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前来院内就医的各种人群。
除了对人员数量和类型的模拟之外,系统还模拟了行走的速度和疏散的距离。一般情况下,正常男性的行走速度为1.25米/秒,女性为1.19米/秒;通过计算机模拟,男女患者的步行速度分别被设置为了0.8米/秒和0.6米/秒。
根据数据模拟的结果,在医院消防控制中心内,安保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关注逃生疏散的关键点位,并及时进行人员调配。
据市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伟民介绍,当前,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呈现“三大”“三多”“三难”的特征,亟需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在此次试点推进的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上海消防部门联合医院,对火灾风险进行了分级、分类管控,并提出了全链条管理方案。”市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副处长缪鹏飞介绍说,今后,医院的医生、护工,包括清洁工及外包单工作人员都能够对自己的消防安全职责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