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黄浦区豫园街道四新居民区:“情聚可爱里”,温情“风铃楼”

来源: 黄浦区委组织部 时间: 2022-03-03 22:47:53

(上海基层党建网)黄浦区豫园街道四新居民区地处上海老城厢,人户分离比例高达55,上海居民普遍在70岁以上,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生活空间逼仄、生活群体作息习惯不同等因素,一度造成老城厢部分上海居民与外来居民的邻里关系紧张。

为促进邻里互通互融,四新居民区通过推动楼组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情聚可爱里”项目,其中一栋充满温情的“风铃楼”,入选2021年黄浦区“零距离示范楼组”。“风铃楼”高三层,共十六户。2021年李强书记指出,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还亲自点赞了“情聚可爱里”自治项目的蔡阿婆。

被书记点赞,发扬“楼组长”作用

80岁的蔡美英阿姨是地道的上海人,一直是楼里的宣传员、调解员、卫生员和安全员,作为123号楼楼组长的他,是个十足的热心肠,也是小区的红人,深受居民的喜爱与信任,在她的影响下,其他居民也积极参与楼道美化工作。

蔡阿婆的家门口,挂着一串风铃,是她和“外”孙女互报平安的“秘密暗号”。2017年,7岁的江苏小姑娘秦春岚跟随务工的父母来到上海,租住在蔡阿婆家隔壁。某天下午六时许,蔡阿婆经过小岚家窗口,看到她一个人呆坐在房间里。通过询问得知,小岚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经常采用“暴力教育”。那天,小岚被反锁在家,晚饭时正拿着一把挂面“做饭”。蔡阿婆见状赶紧盛了些自家的饭菜,从窗户递进去给小岚。从那天开始,蔡阿婆便“认”下了这个外来的小孙女,每天晚上都会多煮一些饭菜,再次看到小岚孤身一人在家时,就会问问她“有没有晚饭吃”。时间一长,只要小岚的爸妈来不及回家做晚饭,蔡阿婆就“承包”了小岚的晚饭,而且分文不收,这样一“承包”就是五年。

暖暖风铃楼,推动“老助小”帮扶

挂在蔡阿婆家门口的风铃,天天为这对跨越地域的祖孙俩而响。每天小岚出门与回家,都会去拉一下风铃。蔡阿婆准备睡觉了,也去拉一下风铃,通过风铃响声,两人互报平安。小小的一串天使风铃,在老城厢和租住户中间奏响了融合融入的清新乐曲。平时,蔡阿婆的老伴给小岚辅导作业,她则给小岚做香喷喷的饭菜,二老一小,绘制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画卷。可就在小岚五年级时,要转学回江苏老家上学,蔡阿婆和小岚抱头痛哭,依依不舍,蔡阿婆还送了小岚一块手表,鼓励她学会珍惜时间。“小岚回到江苏后,还经常和蔡阿婆视频通话。她们关系一直很好!”居委干部感慨地说。

浓浓邻里情贯穿整个居民区,就这样,风铃楼正式命名成功。

四新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上门走访、征求意见、开展社调等方式,充分了解居民们的需求,继续为社区少年儿童的成长助力。针对随迁子女,社区邀请在校大学生以及党建联建单位的老师开设免费课程,还在辖区内开展墙绘作品征集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一笔一划地勾勒线条、增添色彩,来来往往的居民也常被吸引,好奇画面上展示的是怎样的故事,123号楼栋的居民总是带着自豪为他们讲述。

探索新模式,党建引领“聚合力”

这成绩的背后,要得益于居民区党总支探索出的同心同力、温暖融洽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聚力打造“情聚可爱里”品牌项目,并以零距离示范楼组打造为契机,将自治品牌效应延伸进123号楼组,让原本看似“水火不容”的租户与住户、陌生的老人与孩子之间,萌生出了暖暖的情意。据了解,该项目始于2018年12月,前身是小候鸟冬令营。当时,社区一位八十余岁的退休教师张阿姨,每个周五下午都在社区免费讲课逾十年。这样充满暖意的“老助小”行为,给社区干部带去诸多启发。

此外,在街道党建平台牵头下,居民区还依托社区党组织强大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坚持“居民的心之所想就是社区的行之所向”这一根本宗旨,整合资源、整合阵地、整合力量,把党建工作做进去、把治理资源带出来,将基层治理落到细微小事,逐步破解辖区出租房屋多、外来务工人员比重大、务工家庭学习环境简陋等治理难题。通过楼组创建,邻居们成为了彼此生活中最 “最可爱的人”,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楼组建设和社区活动中来:有退休的教师夫妇、回民学校的老师、义务做晚饭的邻居奶奶……共同为“可爱里”群策群力。

希望通过“情聚可爱里”项目,能够为随迁子女带去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让“风铃精神”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杠杆!同时,希望“老帮小”“小帮老”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从而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独居、孤寡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

标签: 豫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