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他跟这种病“较劲”半个世纪,在世界屋脊创造医学奇迹

来源: 上海奉贤 时间: 2022-03-04 15:26:45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跟高原病“较劲”半个世纪,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创造了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耄耋之年依旧坚守一线……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吴天一。

年过八旬依旧目光坚毅

他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

在《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86岁的吴天一目光坚毅。他是塔吉克族,特意佩戴了一条民族特色的领带,“上面绣着花,这就是开放在冰山上的雪莲花。”

专属于吴天一的颁奖辞是:“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对于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吴天一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备受激励。有一句话叫‘平凡铸就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只是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不懈地做了一些有益人民的事业。”

立志攻克高原病

他的最好时光扎在高原

抗美援朝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从入学至毕业,整整6年的理论课程全部满分(5分制),给我这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别看我个子小,但体质好。”读书时期的吴天一还有一副好身板,“我在中国医科大学体操队,我的单杠、双杠都玩得好。大学的外号叫‘胸大肌’。”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友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他当时痰多得从鼻子、口腔里涌出来,缺氧特别严重。他说‘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倒,到了这个地方,得了这个怪病……’”

患者的话深深刺痛着吴天一,“我要攻克高原病。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我觉得我有责任。”可在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5%以上,才能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吴天一把人生中的最好时光,都扎在青藏高原。

“哪个地方高,我到哪个地方去”

甚至不惜“粉身碎骨”

1979年至1992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十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积累研究数据十几万份。

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里。“哪个地方高,我到哪个地方去;哪个地方是原生态的,我到哪个地方去。”

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多次车祸,14处骨折,右大腿至今还有一根十几厘米长的钢板。最严重的一次车祸,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他忍着钻心的疼痛,坚持康复训练,仅仅106天后,又重新出现在了马背上。

为方便科研调查,精通塔吉克语、汉语、英语和俄语的吴天一,又学会了藏语。藏族牧民更是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有牧民在诊治痊愈后,专程等待调查团队再次途经自家帐篷,只为亲手为这位“好曼巴”献上一条哈达。

因实验需要,1991年,吴天一设计建成国内第一个高低压氧舱站。建成之初,舱体内各项指标没有确定的标准,需要志愿者进舱调试。吴天一说,“我是设计师,我进!”

实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的耳朵鼓膜被击穿。凭着不放弃的决心,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此外,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吴天一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由于多年的高原奔波,他患上慢性高原心脏病,戴着心脏起搏器工作20年……

身体屡遭重创,可吴天一仍坚定地扎根在这片土地,“做高原医学研究,没有这样的付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获得。”

他在世界屋脊创造奇迹

“有生之年继续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青藏铁路沿线80%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在这里吸进来的氧气只有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

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修建了45个高压氧舱、38个低压舱,建立了三级救援体系,以确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青藏铁路5年建设期间,14万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群体高强度作业中,这样的成绩堪称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随着川藏铁路高海拔段的开工,吴天一再次担起重任,坚守一线,“我要保证工人完成任务的同时依旧保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吴天一常常感慨,“我这一辈子,最缺时间”。从西藏墨脱到珠穆朗玛峰上的营地;从青海西宁到果洛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都是吴天一跋涉过的足迹,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从热血青年到耄耋老者的奋斗见证。

如今,吴天一虽一身伤病,却仍乐观坚毅、步履不停。“我还要和时间竞走,有生之年继续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转自:上海奉贤)

标签: 世界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