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学校就是孩子们在上海的家!复旦附中120多名西藏班学生准封管期间留校生活学习

来源: 周到 时间: 2022-04-03 06:41:09
早上7点15分,国权路384号生活区门口,复旦附中西藏民族班的孩子们排好了队,即将在老师与保安的护送下穿过马路,定向到达对面的国权路383号教学区,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准封管期间,作为学校仅有的留校学生,120多名附中西藏内高班的孩子们每天都会如此在固定时间内穿梭于教学区与生活区。

这些留校学生来自高一至高三各个年级,结合实际学情与培养需要,分别在集中班或散插于平行班中学习。他们从西藏来到上海,远离家乡和父母,因为疫情影响,之前的寒假也未能返乡团聚,3月初的藏历水虎新年,他们也是在附中师生陪伴下共同欢度。

分层走班一人一表 有序开展线上教学 

对于学业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完成高强度的线上学习是准封管期间的日常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们所在班级和所上科目都不尽相同,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根据科目分为集中课、走班课等不同形式,要在短时间里梳理各个同学共计上百张的个性化课表,组织学生们在有限的资源内开展线上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让每一位西藏班的学生都明确自己每天的线上学习安排,在附中教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民族教育办公室主任周丽君与副主任朱旻峰在接到封闭管理的消息后,立即组织各学科任教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安排,加班加点汇总整理所有学生的课表,并依据每个人的情况,安排他们前往机房或配有特定线上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学习。

一人一表,学生们每天会按时前往自己的上课地点;每天也会有值班老师对照课表,查看是否有上错了课的“小迷糊”。 

令周丽君欣慰的是,两周下来,教师线上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都比较顺利。“学生们能力也很强,目前没有出现同学没上到课的情况,大家都按时到位了。”周丽君说,随着线上教学渐入正轨,师生们也适应了目前的教学方式。

为了保障线上课程的平稳开展,学校信息中心的老师们第一时间安装程序、调试设备,负责学校电教工作的教师陈豪,从准封管期开始之际,就坚持与学生们同吃同住,除保障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设备问题,陈豪还会第一时间帮助同学打印、复印各类学习材料,并为他们解决各类生活上的需求。

在西藏民族班的课表中,体育课是唯一一门在准封管期间开展的线下课程。据附中民族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体育教师夏浔介绍,体育课上,他会让学生们根据平时选择的专项,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开展相应训练,帮助他们在运动中缓解学业压力和焦虑情绪。

“我非常珍惜体育课,到室外和大家一起跑跑步,酣畅淋漓的运动过后总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回到教室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高三西藏民族班学生扎西措姆说。在谈到准封管期间的学习感受时,她说,目前的生活状态与平时差不多,自己的学习节奏也基本没有变。

夜宵、文具、理发……竭力保障各项需求

一直以来,民族教育办公室的老师们坚持“爱”、“严”、“细”的原则开展思政教育和养成教育,用心用情滋养心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而在准封闭管理的特殊时期,如何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在学校生活好更是学校和老师们关注的重点。

在准封闭管理期间,近40名物业、食堂和保安人员留校工作,更安全更健康的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食堂的一日三餐注重营养搭配,还根据民族班学生的口味特别进行调整,米饭之外,主食还多了孩子们喜欢的面条。一些同学提出希望能在学校吃上夜宵,老师们得知后,立即联系食堂在晚自习结束后增加半小时的夜宵供应时间,满足同学们的多元需求。保洁人员每天对于教室、机房、公共空间等进行消毒,保安人员守好校门,在学生用餐时间组成虚拟通道,确保学生们做好防护措施和不接触外来人员。校医王斌遇更是承担了负责组织留校师生每周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任务,确保校园清洁师生安全。 

随着留校时间的增加,学生们对理发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曾多次在疫情期间为同学们理发的何国华老师,这次也主动申请入校为孩子们理发。作为负责西藏民族班后勤保障工作的教师,何国华日常还负责为孩子们订购牛奶与水果,并为他们统一采购日常需要的文具和生活用品。“服务师生是我应尽的责任,我喜欢帮助别人。”这位党龄已近四十年的老党员说。

主题班会、家长连线……关注心理,缓解焦虑

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时常也会加剧学业与思乡带来的焦虑不安,因此,西藏民族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都非常注重孩子们在校期间的心理调试。高三年级班主任王岚专门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科普疫情防控知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时间给予引导,帮助同学们静心复习备考。被学生亲昵地称为“坤哥”的高一西藏民族班班主任陈坤坤,还与学生们一起上课、打球,学生们见到陈坤坤也常常是无话不谈,有什么需求也都会告诉他。“家人不在身边,我们相当于是半个监护人。”陈坤坤说。 

准封管期间,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让西藏班的孩子们每天都能有时间与家长进行通话沟通,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班主任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骨干在公共空间白板布置“心灵花园”专栏,周末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种子精神》、《陈望道》、《马相伯》等大师剧。3月27日晚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学长们“云”走进附中校园,为西藏民族学生们带来了“交流促成长,携手共进步,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宣讲活动,“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优秀学长的经验分享对我有了极大的激励”,高一年级洛桑德吉同学说。 

据了解,在特殊时期附中西藏民族班的管理教育团队中,高二年级组长、历史教师栾思源是主动申请参与工作的一位。虽然不是民族教育办公室的成员,栾思源还是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申请入校工作,至今一直未曾离校,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万一有突发情况,我在学校里面就比较方便。” 同为党员教师,化学组韩佳睿和历史组钟明月也一直居住在学校宿舍,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主动参与承担民族班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 

为了给孩子们带去全心、暖心的守护,这些老师们或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或是减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中有很多人还肩负着各种教学任务,而他们的努力,只为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这个“倒春寒”里,带给他们“家”的温暖。 

“学校就是这些孩子在上海的家。”周丽君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汪蒙琪 徐斌忠

标签: 学校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