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调研机器人产业动态 优化专业建设方向——上海市智能机器人职教集团典型案例

来源: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时间: 2022-04-12 22:38:03

摘要: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应用进一步扩大,为人力资源市场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刺激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2021年本集团开展了《机器人产业动态与人才培养调研》,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研法等研究方法,调研了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就企业用人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从“中国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配置与实训环境情况”三个方向对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上海市智能机器人职教集团;机器人;人才需求;产业动态;实训环境。

执笔人:王珺萩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的持续发展,相继出台了《中国智能制造2025》《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下,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启动“机器换人”项目。我国工业机器人连续六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创新产品大量出现。上海在工程机械、汽车、大飞机、轮船、电子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为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结合全国各省与机器人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发现,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行业快速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已经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滞后于行业发展;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与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有明显偏差。

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的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组织管理下,上海市智能机器人职教集团以校企、校协、校际合作为基础,成立项目组,对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获得最新的一手信息,为集团内外职业院校的智能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及方向。

二、实施目标

上海市智能机器人职教集团与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协作,每年开展一次行业发展、产业布局、人才需求的调研,并发布产业分布热力图和《职教集团:机器人、人工智能行业行业动态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021年,集团结合企业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综合技能需求,对智能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各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实训环境等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及调研,深入了解智能制造及下属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态。

图 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三、实施过程

1.调研样本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以及更广泛的了解各院校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和相关领域企业参与建设职业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实训室的意愿度情况,集团通过问卷调查、电话等方式联系了全国多家院校及相关领域内的企业。

(1)选取样本企业

以智能制造业为依据,确定本次调研企业主要聚焦在四个类型——机器人本体制造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商、应用型企业、虚拟设备供应商。具体参与调研的企业列表如表1:

表1 参与调研的企业列表

(2)选取样本院校

以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院校为例,确定本次调研主要聚焦在中高职院校。具体参与调研的院校列表如表2:

表2 参与调研的院校列表

2.项目实施

本次调研设为三个模块,“中国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以及“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配置与实训环境情况”。根据三个模块进行编制调研提纲,设计调研问卷,以调研问卷形式收集信息。从2021年3月启动,7月初完成数据采集工作,7月开始数据汇总分析。

集团在研读《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2020-2021)》《工业自动化浪潮加速,国产机器人崛起》等多项研究报告,明确中国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访问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召开座谈交流会,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及人才的需求情况,访谈的核心内容围绕深入了解企业人一线岗位要求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掌握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加之调研采集汇总的数据,形成对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的分析,掌握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配置与实训环境情况,最终形成《职教集团:机器人、人工智能行业行业动态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提供给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各成员院校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为行业产业技能人才需求,提供基础性依据。

四、实施保障

1.确定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

遵循项目负责制的原则,成立《机器人产业动态与人才培养》调研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指导、协调工作,小组严格按建设规划中所列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分阶段落实《机器人产业动态与人才培养调研》计划,监督调研工作。

2.完善制度建设,精心组织实施

集团认真制定《机器人产业动态与人才培养调研》方案,统筹组织,深度贯彻落实;同时制定了规范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动态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检查和监督,并聘请教育专家及行业专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3.加强校企联系,明确分工责任

项目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集团成员院校、企业自愿参与。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与带领之下加强各项目成员之间的合作,明确任务责任人,落实任务,避免相互推诿。调研成员配置做到相对固定,力争项目周密实施。

五、成果与特色

集团在本次调研工作中坚持以优化专业建设为宗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多方面渠道的努力,现将调研项目成果汇总如下:

1.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很好,人才需求庞大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是当前智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高地,同时也是智能制造业人才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依据人才供需图,可以看到,人才需求规模占全国总需求的91%,人才供给规模占全国总供给的82.9%。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缺口约为20万,且每年仍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人才的需求量尤为庞大。

2.中职学校专业人才规格偏低,学生升学为主

根据当前的企业招聘人才缺口而言,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服务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上与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应与学生成才需求、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等相适应,借助企业的经验和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进入高一层级的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行业市场发展需求。

3.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完全一致,导致人才供需矛盾

学校布局的课程与企业希望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有滞后,针对岗位的要求不精准,导致学生无法掌握足够的技能应对企业工作环境。因此,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需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进行调整,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企业差异、就业岗位要求、技术发展水平、学生基础与成才需求等因素,定位不同的岗位服务方向和人才类型,培养学生的关键岗位能力知识,逐步完善、扩充企业化课程体系,开展企业课程置换,使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零距离对接。

4.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就业与预期有偏差

企业希望学生从事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想要从事的岗位意愿不完全匹配,导致企业的人才缺口始终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真实就业情况也会与预期产生较大偏差。这些现象直接反应了中职学校在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期望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源具有“胜任某些岗位要求”的初步就业技能,具有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加认识实习、生产实训、顶岗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对企业岗位有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成长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及学生的就业质量。

5.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团队结构有待调整

现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职业院校很难聘请到足够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习当专业负责人或者全职教师,专业专职教师人员不足。因此,学校应该拓宽用人思路,如广泛吸收和聘请更高教育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和特聘兼职教师,采取兼职聘用、任务聘用、项目聘用等办法,加大聘请校外特聘兼职教师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整体师资力量。此外,加大“社会人士招聘”是教师引进主渠道,引进具有专业背景、职业资格、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

6.实训条件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开展

(1)实训空间不足、实训设备设施配套经费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智能制造方向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相继增加,各院校进行实践教学任务时,实训空间不足、实训设备设施的配套经费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真实的工业机器人设备,例如FANUC机器人,单机的价格20-30万左右,一个60m2的实训环境,通常只适合放置2台真实机器人设备。而院校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实训环境面积在40m2及以下,实训设备预算不足,无法满足工业机器人实训环境搭建。

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建设企业学习中心,课堂从校园延伸至企业,学习方式从传统授课延伸至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院校过度依赖真实机器人设备的现状。“虚实结合”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可以与真实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很好地协作,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

(2)实训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与数字化转化行业特征不符

通过调研发现,96.15%中职学校对于实训设备的管理都处于孤立又粗放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人工管理及相配套的设备管理系统。如今实训设备技术分别朝着集成化、自动化、综合化、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实训设备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共享,需要数字化设备管理系统的支撑以及精细、规范的设备管理方法。

院校可通过制定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手段,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和分工以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协同和持续发展。实训设备管理可借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实训设备管理的绩效和水平。同时逐步建立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根据部门职责和职能分工设立资产设备管理或后勤保障部门,统筹和负责全校的设备决策和管理工作;根据专业设立相应实训管理中心或实训教学工作室。各实训中心和实训室通过职责细化和工作分工,设立实训室主任、实训设备管理专员等岗位。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解决分工不明确、工作量分配不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六、体会与思考

上海市智能机器人职业教育集团作为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重要的枢纽,承担着为各院校提供导向的重要职能工作,在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中职学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担着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的关键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关工业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在智能制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并且各个生产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开始向新旧动能转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该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行业快速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已经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滞后于行业发展,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途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与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有明显偏差,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对以上种种问题,首先必须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其次寻求合理、有效的专业实现途径,才能更有效解决问题。

本次调研报告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动态及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工业机器人专业多维领域建设建议,为集团内外职业院校,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

标签: 职教集团 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