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热点:职教花开“彩云之南”,松江这支援滇教师团队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花朵”
7月9日,从云南返回松江后,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援滇教师赵东、王学强、朱贵成、纪青云依然牵挂着“彩云之南”的孩子们。他们有的正结合支教经历形成助力当地教育发展的建议报告,有的还在对接今年9月新设专业的招生事宜。他们说:“为期一年的援滇支教工作结束了,但东西协作的情谊之树还在用力向上生长。”
(相关资料图)
专注教研练内功 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育帮扶不仅是派出支教老师教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受援学校培训师资,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对此,几名支教教师如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当地教师的心目中,我们是上海松江来的专家,起初我们的压力也很大,但我们每个人都下定决心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本着做好服务的心态,努力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好受援学校建设的‘参与者’、帮扶交流的‘担当者’、学校发展的‘参谋者’。”赵东说,每名支教教师都身兼多职,做调研、摸实情,明确学校所需,找准自己的服务方向,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
“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我们通过以教代培,对物理和数学等薄弱学科进行教学诊断和改进。”朱贵成介绍,支教期间,共组织参与校级教研交流活动10余次,听课评课40多节,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芒部高中教师的理论水平。
“高效可行的支教模式和东西协作畅通无阻的紧密联系,也为援滇支教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和帮助。”纪青云告诉记者,实施跟一名当地校领导参与校务管理、拜一名当地“师父”快速了解班级情况、带一名当地“徒弟”传授先进理念的“1+1+X”工作模式,与支教教师保持紧密联系、快速反应、及时对接,发挥了“1+1>2”的效能。
爬坡走村勤沟通 新开专业转观念
去年9月,得知要去威信县职业高中支教时,退役军人出身的王学强下定决心要发挥自己在数控专业教学方面的特长,为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到学校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学校是职业学校,但职业教育的特色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学校和学生主要还是奔着高考去的。”采访中,王学强用“黑板上种树”来形容他所面临的难题。
职业教育重实训,但学校仅有的实训场地就是计算机机房。在山区孩子的内心深处,凭借接受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意识尚未形成。“帮扶先扶志,帮扶必扶智。”王学强深知,大背景下,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观念的转变需要迈出第一步。
挂职担任威信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一年来,王学强在当地教师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十多名学生家中家访。“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也不能全凭学生一己之力,家长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王学强说,看似平常的家访成了家校共育的桥梁,也为山区学生家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高一(60)班学生李延茜回忆,王学强第一次来家访,她和外婆都很惊讶。在她和家人的心目中,城里来的老师可能不大能吃苦,但那次家访改变了她的看法,她说:“特别能吃苦,特别爱护学生,王老师告诉我要朝着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今年9月,威信县职业高级中学将开设汽修专业,第一年计划招生50人。“前期我们已经从课程设置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也分享了一些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汽修专业的做法和经验。”王学强说,后期还会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线上沟通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从软件优化和硬件提升双管齐下推动当地职业教育发展。
组建社团开先河 拓宽眼界学本领
援滇支教路上,教师们立足岗位,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赢得了当地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开展教育帮扶需要个人乐于奉献,更离不开东西协作机制建设。”几名教师介绍,2021年12月,在区教育局协调对接下,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与昭阳三中、威信县职业高级中学、芒部高中3所受援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跨越时空推动教育对口帮扶共建机制、师资培训帮扶机制、教育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一年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支教团队发挥职业教育专长,调动松江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学术讲座、骨干培训等形式,推动当地职业教育发展及普职融通理念的培植。
纪青云将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特色社团文化“复制”到了昭阳三中,通过组建“建筑CAD”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每周四节课,每节课近1个小时,孩子们兴致很高,当地老师也参与其中。”纪青云介绍,去年12月底,培训师生还共同参与了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巴特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巴特勒杯”建筑CAD比赛。
提到“建筑CAD”社团后续的发展,纪青云很有信心,回松江前,他和昭阳三中教师张磊做好了交接。“从组建社团、校本教材选择、带教上课,每一个环节都让当地教师参与其中,目的就是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纪青云说。
标签: 彩云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