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全县第一考上厦大的马小花回到西海固任教
因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点名致谢65人的大凉山彝族小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生苏正民曾经感动无数网友。近日,苏正民成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名支教老师,回乡任教的举动让他再度引起舆论关注。
类似苏正民这样走出大山之后,再度返回家乡任教的学子还有不少。值此2022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特别报道“重返出发之地”,以记录这些“回归再出发”的学子。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春厦大
(相关资料图)
出生于宁夏西海固的马小花与马玲玲姐妹,考入厦大后又以人民教师和基层选调生的身份投身家乡建设,她们的故事亦如苏正民一样精彩。
今年7月21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京开幕。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林杨琼分享了团队的事迹,马小花与马玲玲姐妹的故事就在其中。
林杨琼在论坛现场讲述:有一次,一个叫马小花的女孩,特别害羞,既答不上问题,又不好意思唱歌。我告诉她,歌先欠着,什么时候攒够勇气了,再来还给我。过了很久,在我支教结束快要离开,准备和他们告别的时候,马小花带着一束小小的野花,来到我的宿舍门口,认真地给我唱了一首歌。她说:“老师,我来还你这首歌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我说:“我们保持联络,你好好加油,以后来厦门大学找我吧。”很多年以后,这个守信重诺的女孩子再一次兑现了诺言,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入了我的母校,从我的学生变成了我的“学妹”。
澎湃新闻记者从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方面获悉,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在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影响下,马小花与马玲玲姐妹,如愿成为厦大学子。毕业后,怀着热爱与依恋,她们又重回宁夏,投身家乡建设、尽心回馈社会,亲身述说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马玲玲、马小花与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郭奇在关桥中学合影
马小花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在关桥中学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这间小小的店面迎来送往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也见证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3年从未间断的青春接力。一腔异乡口音、一件蓝色队服,成为当地乡亲和支教队员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第一次见到厦大支教老师就是在我们家小卖部里。他们经常会过来购买一些日用品,后来熟悉了他们也会和我们聊天,还经常给我们带南方的土特产。”在马小花母亲生动而淳朴的方言中,十多年前那群朝气蓬勃的厦大青年,又和现在支教队员的身影重叠了起来。像这样的温暖与感动,每年都会在宁夏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呈现。
三尺讲台之上,他们总是认真而又严厉。半截粉笔坚定地在黑板上书写着一撇一捺,讲到沙哑的嗓音依旧激情不减。下课之后,他们则又化身学生们的大哥哥大姐姐,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玩游戏,或是望着远方的群山聊天谈心。
每次去到小卖部,队员们也都会亲切关心两姐妹的功课情况。“娃娃们对老师喜欢得不得了。回厦门之后他们一直有保持联系,给了娃娃们很大帮助。”马小花母亲对厦大支教老师总是称赞连连。
开学第一天,马小花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群支教老师。十几年过去了,每当说起支教老师们,她仍然记忆犹新。
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王安正在为学生上课
她还记得,当年王安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激情,天文地理各类复杂的知识,经过他的讲解,总能变得生动易懂;英语老师林杨琼的发音非常标准,带领同学们“翻转课堂”,用排演短剧的方式学习英语;教历史的吴超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大家读报纸、读杂志,让更加广阔的世界逐渐汇入孩子们的生活之中……
马小花与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林杨琼在建南大会堂合影
生动的课堂、开阔的视野,让小花昔日里以土黄色为主色调的世界,有了更多跃动的色彩。老师们告诉她说:“山的那边有广阔大海,只要勤奋学习,你们总有一天能有机会去海边读大学!”比小花小一岁的妹妹马玲玲,也有着同样的经历。
马晋辉老师谈心时温暖的话语、左刚老师在团课班会上总提起“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还有傅琳琳老师教会大家唱的《凤凰花开的路口》,都让孩子们对“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充满了向往。“厦大支教老师身上好像都散发着光芒,一直吸引着我,也在激励我不断努力。”马玲玲说。
从那时起,一颗梦想的种子就在马玲玲的心中埋下——考入厦门大学,到海边去念书!
当得知自己获得支教团奖助学金资助名额时,马小花起初是拒绝的,她觉得还有更多比自己困难的同学需要帮助。但考虑到马小花学习成绩优异、刻苦上进,支教团还是坚持把助学金发给了马小花,这也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浪花。
为了不辜负支教老师们的期望,马小花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找他们加做练习题,研支团老师们也十分耐心地为她讲解。“当时即使要牺牲放假时间去学习,也觉得很开心很乐意。和厦大支教老师一同度过的那些周末,是我初中那几年十分美好的回忆。”
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左刚为马玲玲所在班级上辅导课
那段“周末加餐”的时光,让马小花内心充满了感激。中考时,马小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海原一中,在那里,又有三届厦大支教老师陪伴她度过了高中三年的岁月。“老师,您在厦门大学等我,我一定会考上厦门大学去找您的。”每年7月与支教老师告别时,马小花都带着这个真挚的约定与他们不舍拥抱。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3年,在与厦大支教老师相遇、相识六年后,马小花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年,被厦大支教团教过的妹妹马玲玲也带来了同样的惊喜——她追随着姐姐和支教老师们的脚步,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从此,“厦大支教老师教出的‘小卖部姐妹花’都考上厦大哩”成为了乡里间的佳话。
感受着周围诸多善意的马小花,也时刻思考和渴望回报社会,她希望将这份自强和初心传承下去。
在厦大读书期间,她积极投身公益,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马小花曾利用暑期和8名宁夏籍学子组成实践队,回到宁夏同心县开展社会实践,他们选择了“宁夏同心县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这一主题,深入宁夏乡村小学进行深度调研。
在调研之余,马小花也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给当地的孩子们,激励他们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2017年,马小花本科毕业,她放弃在大城市更多的发展空间,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
马玲玲(左三)与曾教过自己的左刚(右一)等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合影
马小花很是佩服厦大的支教老师们。她说:“是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如今,马小花也登上三尺讲台,成为了自己眼中的那群“他们”。
马小花正在教授语文课
她言传身教,在教坛上默默耕耘,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她希望自己也像支教队员那样,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马玲玲(右)正在基层岗位上工作
2018年秋天,从厦门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的马玲玲,也放弃了上海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高薪聘请,回到家乡宁夏,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的家乡,能够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员,我发自内心感到快乐,我也渴望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有所作为,与它共同成长。”关于为什么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选调生,马玲玲深有感触:“到艰苦地方去做有情怀的事,这也是当年厦大支教队员们身体力行教会我的道理。”
如今,她已经在同心县王团镇人民政府工作了三年。当年的孩子们如今正值青年,他们从西海固的大山里走出去,又带回一身本领和青春热血,反哺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她们说。
标签: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