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焦点!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神秘的“TA”将安家杨浦

来源: 上海杨浦 时间: 2022-09-07 16:46:14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正式开启!未来,TA将安家杨浦向世人诉说水下的“秘密”。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进入海上施工“总攻时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打捞出水后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迁移至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开展考古、保护,并充分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老船坞将“华丽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

此次“大力号”再次出海,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最核心的环节——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进入海上施工“总攻时刻”,也意味着离揭开古船“身世”越来越近。

长江口二号古船有什么“特别之处”?

2015年,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足以支撑建成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此次古船打捞迁移工程有哪些技术亮点?

综合考虑长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等因素,此次古船打捞迁移工程采用的是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实现古船原生、完整、安全地打捞出水。在海上现场作业时,将由“大力号”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因此,端板—纵梁框架整体组装是前期陆上准备工作的重点。

端板—纵梁框架整体是由22根弧形梁连接形成一个长48米、宽19米的半圆柱箱体基座,其组装精度将直接影响海上弧形梁穿引。为了海上现场施工顺利推进,项目团队对端板—纵梁框架进行了陆地整体组装。历经50多天的日夜奋战,最终2个端板、4根纵梁共16节短梁完成组装。同时,顺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辅助装置调试、发射架组装、管线连接调试、控制室传感器调控、桩筒焊接、吊梁安装等准备工作。

后续,古船将如何进入杨浦的“新家”?

为了确保古船能整体打捞出水、平安运输到达“新家”杨浦上海船厂旧址,上海打捞局项目团队创新性地为古船专门设计建造了一艘中部开口的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

船上装有46套液压提升系统,通过同步提升技术将包裹古船的沉箱提升进入中部开口,再直接经海上运输,整体驶入船坞坐底,最后将古船沉箱卸载,安全搬进“新家”。“奋力”轮可实现1艘船舶完成抬浮、运输、进坞、卸载等传统需要4艘船舶才能完成的打捞工序,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避免多次吊运古船而破坏文物的风险。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让文物“开口”说话,为世人揭秘长江口二号古船蕴藏的大量谜题。

据悉,在前期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文物考古工作者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古船相关出水文物。在最近预处理阶段时,古船北部同时发现了船舵和铁锚。船舵的舵杆残长约5.6米、直径42厘米,裹着52道宽约7厘米的铁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铁箍将3根木材紧箍而成,最长处约6.26米。铁锚为四爪锚,长3.3米(不含铁环),是目前国内发现较大的古代四爪铁锚。此前,调查人员潜入水底,对沉船前后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清理出600多件出水陶瓷器。

未来,上海将把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让更多市民游客体验到水下考古的魅力,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温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