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条:隔音基金、24小时营业证……两位夜间经济探索人分享经验
说到夜间休闲,你是不是有很多需求?上海又需要怎样的夜经济?
9月6日,首届“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上,来自美国纽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两位夜间经济探索人分享他们的经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夜生活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引擎
纽约夜生活办公室执行主任阿里尔·帕利茨(Ariel Palitz)称,目前,全球约有60个夜生活办公室。2017年,纽约夜生活办公室成立,2018年,她被任命为办公室的第一位执行主任。
上任后,阿里尔·帕利茨强烈建议进行一项“经济效益”的研究,由此发现,纽约市的夜生活产业每年为城市带来了351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支撑30万个工作岗位,贡献7亿美元的税收。
此后,阿里尔·帕利茨和团队花两个月时间完成了覆盖纽约下辖五个区的巡回听证。并向城市立法机构、市政府、消费者和其他所有人证明,夜生活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引擎,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城市繁荣的必需品。
听证过程收集的问题,也创建项目逐个解决。
办公室设立仅两年后,新冠病毒来袭,和全球所有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夜间办公室“变身”为危机管理小组,协助联邦、州和市府级的多个机构举办了4万多场线上市政厅会议。“我们将政府的指导性文件转化为商贩和民众易懂的语言,帮助民众了解防疫检查时会发生什么,或是需要张贴怎样的防疫标识。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因此更凸显出建立专门的夜生活办公室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支持夜间行业,确保其获得所需的资源。”阿里尔·帕利茨说道。
柏林对夜间场所提供隔音补贴
来自荷兰的米瑞克·米兰(Mirik Milan),于2012年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全球首个夜生活办公室,同时也是阿姆斯特丹首任“夜间市长”。
视频中,其称,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市长之一,他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分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米瑞克·米兰负责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为一批场馆发放“24小时营业证”,这样它们可以自主决定营业时间。这些场馆大都不在市中心,而是更多地位于城市的郊区,它们极大地促进了老旧工业区的活化利用与更新。同时,这一举措也促进新企业进驻,推动了郊区的发展。这项举措实际是在建立功能齐全的“城中城”,24小时营业区里有酒吧、画廊、共享办公室,甚至还有儿童日托中心。
另一个米瑞克·米兰认为很棒的项目是柏林的“隔音基金”,对音乐场馆、夜总会和其他夜间场所提供隔音补贴。该项目每年提供200万欧元资金,单个主体最高可申领5万欧元,他们可以利用这笔补贴对场馆进行隔音改造,或者入口动线的改造,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实现夜间工作、居民睡眠和夜生活的平衡。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夜间经济和居民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和谐共存。
上海夜经济市场广阔
过去几年,上海各区都设立过一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标国际,上海发起成立一个具有独立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协同机构——上海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理事会。理事会成立后,将向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并致力于促进上海夜间经济的资源整合与跨行业交流合作。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宇东分享2022年最新的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解读时称,通过城市间对比的数据和历年发展数据,上海的夜经济也有独特优势,比如“内容更多元”,“一江一河”特色空间的打造,串联了丰富的夜间载体和活动。又如“功能更联动”,同一片区域里,不同的人群可以使用到多种夜间功能与服务。再如“市场更广阔”,对标国际上的先进城市,上海的夜间主力消费人群规模大概是纽约和伦敦的3倍,非常可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