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世界今日讯!扯白||命运无常中,女性应该如何去直面“失序”?

来源: 凤凰娱乐 时间: 2022-09-11 15:46:35

中秋节,到影院去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 妈妈!》。


(相关资料图)

说实话这名字一开始并不是很吸引我。

我自己当上妈后,对于歌颂母爱的文艺作品总有点警惕,看到无限抬高母爱,就怀疑是不是在挖坑,以惠而不费的口头表扬,给女人不断树立新标杆,让她们甘之如饴地交付自我,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

但是戒备终究没有战胜好奇,这个电影团队有点特别。

整个主创团队,从导演,到幕后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女性。

▲导演杨荔钠,1972年的吉林长春人,曾经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话剧团演员,出演过贾樟柯的电影《站台》。1996年开始纪录片工作,是中国新生代民间纪录片代表人物之一。长期的纪录片工作经历使其镜头下的人物真实、质朴,充满力量。《妈妈!》是她自编自导的电影,其初衷之一也是想让中国的荧幕上能有一对“不一样”的女主角。

加上演母女的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吴彦姝和奚美娟,她们分别饰演一位85岁的母亲,和一位65岁的女儿。

国内的女演员到了她们这样的年纪,或许甚少能拥有工作机会,且大多数都只能作成为某个出彩的“配角”。但这部电影,完全围绕着她们展开。

这样一个团队共同创作出的故事,是不是与我想象中会有不同?

毕竟有些事,可能真的只有女性能懂。比如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激烈程度父子之间完全没办法比),还有母女之间彼此深度懂得,彼此怜惜与恨铁不成钢,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爱所能涵盖的。

所以,我想看这个电影的动机就是这几个字:我看看它能对我说点啥。

它说的,比我想象中的更多。

首先电影里的母亲与女儿都是“非主流”。

吴彦姝饰演的母亲蒋玉芝是个文科教授,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则是教物理的。

女知识分子并不好演,很容易演绎成大众刻板印象里的样子,何况还上了年纪,很容易让人觉得,她们是时代的旧影,不怎么像真人。

结果是两位女演员的表现让我惊艳。尤其是吴彦姝。

对于文科女教授,我是更熟悉的,像张爱玲看《红楼梦》,“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一点点荒腔走板都会让我觉得硌得慌。

自始至终,吴彦姝没有任何硌人的地方,相反,时常有神来之笔。

她演绎的是个有点鬼马的老太太,比如说深夜跌倒,干脆朝地上一躺装死,把女儿吓够呛,她才睁开眼睛,狡黠地一笑。

再比如说,女儿不让她爬高上梯取架子上的书,贴了张条子“爬高会死”,她以魔法战胜魔法,顺手也写个条子贴上:“不爬高也会死。”

女儿让她洗澡,她对女儿说:“你这一辈子,虽然勤俭节约,到处做义工帮助别人,但你浪费了许多水。”就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没有?

她对女儿有种理直气壮的依赖:“反正你都会,我干嘛要学?”

但知道女儿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她的反应是非常淡定,自称要开启新生活,直到看到女儿最为脆弱的一刻,强撑着的心才坍塌下来,眼泪从苍老的眼眶中涌出。

这些反应符合她的身份。

老教授,自我认可度很高,生计也不愁,女儿还是单身,家庭关系非常简单。

她身上没有那些负重的老太太常有一种疲惫恓惶,反倒是老少女般的古灵精怪,但又比少女更加丰厚,背后是在岁月里蓄养出来的智慧,以及从这智慧里生发出来的元气。

总之,虽然她一出场时颤颤巍巍,看她爬梯子也忍不住心惊胆战,但还是知道这个老太太是能扛得住事的。还想,我要是到这个年纪活成这样该多好,优雅又有力,不能更好了。

也许只有女性创作人员,才能在屏幕上创作出这种生机勃勃让人神往的old lady形象。

奚美娟演的女儿是教物理的,她做事有条有理,有点强迫症,吃个酱黄瓜也要摆得整整齐齐。

她把一个不再年轻的女儿的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比如到家看到老母亲居然在高高的梯子上,她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但立即就把惊呼咽了下去,怕吓到老妈。

安静地等老妈下来了,被压了一拍的情绪才释放出来。

这些地方看得莫名舒适,是一种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可以的妥当。

人物可信了,你才愿意看下面的故事。虽然这种对比不太合适,还是想说,那些悬浮剧的创作人员们,真应该来人家这里上一课。

不过在舒适之外,让我更加有感触的,还是这对母女在年老体衰,困难重重之际,面对“失序”的态度。

也许在世人眼中,这母女俩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没有后代,挺凄凉。但我觉得她们的生活品质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她们有个美丽的小院,衣食住行简朴而精致,最主要的是,她们的生活特别有序。

这要归功于女儿的付出。

一方面是职业养成的对于秩序的执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经历过那个充满伤痛的时代,年少无知时曾因为一次错误间接导致父亲去世,使得女儿一直用赎罪般的心态对待生活。

她像苦行僧一样把生活当修行,将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窗明几净,饮食搭配合理,母女间言语不多,但时有会心,是一种“应该”的体面的生活。

但是女儿忽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平衡被打破了。

像是偶然的噩运,但我看来并不突然。

一是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念起来有点拗口的疾病在我的亲戚朋友圈里已经很常见,我几次目睹过病患家人的崩溃乃至绝望。

它有可能降临到任何人头上。

另一方面,击中我的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无序感。

看着女儿的痛苦与茫然,作为女性,我完全能够懂得。

她那么努力,不过是想要维持平常时日,可这个被努力建构出来的小世界,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场疾病摧毁。

这是不是无数中年女性内心不可言说的恐惧呢?

看上去你的活法和这个女儿不太一样,你上有老下有小,但你同样担心生活突然坍塌,因为你知道,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女儿,你都可能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支点,你要对生活付全责。

所以,你不可以出岔子,你的父母与孩子不可以出岔子。

“不可以”三个字看上去蛮横,实际上是多么脆弱,但凡说“不可以”,就是色厉内荏了。

张爱玲说,苏青会突然担心:“如果炸弹把我的眼睛炸坏了,以后写稿子还得嘴里念出来叫别人记,那多要命呢?”张爱玲知道她这样多幻想,是因为只有她保护别人,没有别人保护她的。

我有个女性朋友,是湖南人,点出这个地名是因为我和张爱玲妈妈一样,觉得湖南人最勇敢,这个女友向来也有一种赤手劈开新天地的气概。

但有一次,她看到别人的父母生病,忽然担心自己不能像人家那么能干又无畏,这种对于失序的恐惧,像达摩克利特之剑一样悬在她的头顶,让她不得安宁。

但是母亲的表现令人治愈。发现生活失序的那一刻,她坦然又镇定地选择直面。

她从养老院跑回来,宣布要和女儿一起开启新生活。

她学习做家务,亲力亲为地照顾女儿,积极锻炼身体,居然还能来个一字马。

我被惊到的同时,对自己说,要不咱明天也开始跑步吧?

不管是做妈妈,还是做人,都要会十八般武艺啊,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要迎难而上。

当女儿陷入失忆和混乱,母亲用镇定来安抚她。

女儿说自己不是她妈妈,她咽下苦涩回之,那就不是吧。

女儿讲述当年没有给父亲开门,导致父亲在极度绝望中自杀,母亲听得肝肠寸断,但还是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并且用他们家特有的手势,告诉女儿:“我爱你”。

这一段让我用掉了最后一张纸巾,同时自我反省,我们干嘛那么慌啊?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啊,放下内心“应该”和“不应该”的心结,我们就得接受生活的奔腾汹涌泥沙俱下。

这个母亲看似柔弱,但有一种博大而坚定的地母般的力量,一种老人与海般的孤勇。

她不但是救助女儿,也是在成就自己,在85岁这年,她知道自己依然经得起生活的挑战,这种发现,让她对自己很满意。

所以她那句:“谢谢你,我的女儿”,不是鸡汤,是有所经历者的发自肺腑。

我一般不喜欢在看电影时受教育,但这部电影太掏心掏肺了,感觉就像一个同类在对你叙说,很难不在倾听的同时反观自己。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失序永远存在,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参照电影里这位母亲的做法,我觉得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帮助我们获得对抗无序的力量。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过分放大“我执”。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我执”。

《红楼梦》里贾宝玉想到花会谢,姐妹们会失散,自己将来也会死亡,就觉得前面是个深渊,他只是朝前探一探头,就被某种无法言说的虚空给吞噬了。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女性,就更怕生活倾斜。怕父母生病,怕孩子不走正路,怕意想不到的磨难从天而降,感觉过日子就像手捧玻璃盏过独木桥,不知道怎样小心,才能万无一失。

记得有个朋友的母亲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原本慈祥平和的老人,突然变得自私暴戾,还有被迫害妄想症,在深夜里砸碎自家玻璃,躲在墙角瑟瑟发抖……

当时看着朋友圈就觉得,天哪天哪,换成我如何是好?

但这种崩溃有什么用,对于这种磨难的恐惧有什么用?

佛家说,一切情绪都是苦。

平静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可能,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类,不自我消耗,才有能力建立更为坚固的城堡。

●其次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放弃“可能”。

我看的时候心里有个对照,相对于这位母亲经受的磨难,我动不动就灰心实在是大可不必。

即便是那样的日子,个人还是有选择的,选择信或者不信,我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选择不信呢?我当时其实也明白,和我的世界太小有关系。

影片中的母亲世界很大,眼界也很广。

电影里有一张她的结婚照,黑白的,年轻的她和同样年轻的丈夫笑得很灿烂。我看得几乎要落泪,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一生要穿越多少风雨。

但风雨兼程的日子,也让她积攒下太多智慧,使她对世界总是有信任感,相信眼下的困难终究会过去。

另外,现实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酷爱阅读,对图书版本如数家珍,搞得清她要看的内容在多少页。阅读像是另外一间屋子,能够制造出于现实的间隔感,让她更宏观地回望自身。

总之,对世界的信任感,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镇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始终相信最纯粹最本真的爱所带来的力量。

不可否认,有些苦难是理性处理不了的,这时我们依靠的只有爱。

最近在读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里边说:“爱一个经典定义是:‘一种深切关注、喜欢和奉献的感觉’。”

但书里认为,爱还包括让对方是其所是的能力。

一旦你具有这种能力,就不会害怕失序,因为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秩序,不管是你的父母、孩子,还是你的生活,都不过是其所是而已。

就像这部电影中,正是母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母亲的爱,才让够保持平静,获得更多力量。

但是我也必须说,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光有爱,光有彼此的孤勇是不足够的。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是文淇扮演的周夏,原本是个小女贼,有次还栽赃奚美娟饰演的冯济真,但冯济真一次次放过了她。

电影里并没有表现周夏的悔恨,即便冯济真给了她一笔钱,希望她改过,她也只是扮个鬼脸逃开了。

感谢导演没有在这里煽情,因为实在是大可不必,她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是在冯济真生病之后,已经回归正路的她,用心照顾两位老人,像一束光,照亮了她们的生活。

看似冯济真成全了周夏的正途,可说不定正如电影里周夏说的,是她成全了冯济真也说不定。这个鲜活轻盈的女孩未曾经历那些沉痛的时代创伤,冯济真对她的不忍与帮助,其实也是在救赎曾经的自己。

而不同代际女性互相关照与传承也令人动容,尽管母女俩已经非常坚强,但她们仍然需要太多的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