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群体日渐庞大 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常回家看看是对父母莫大的安慰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我们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愿望,但目前,我国面临着“空巢老人”群体日渐庞大、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的现实难题。10月26日,民政部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据调查数据,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根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2%。一方面是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年轻人越来越忙,老龄化、少子化、经济发展带来工作的流动,让老年人的“空巢”成了普遍状态。大量老人不与子女或其他家人同住,这让他们面临着居家养老的诸多不便和困难:
精神孤独。因长期缺少子女关怀、没有温暖的家庭氛围、精神生活单调或不与外界接触,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通常无法得到满足,极易出现“空巢综合症”。这是指老人因人际关系疏远而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常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老人们不仅空巢,也空了心。
慢病硬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任利群教授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不想麻烦他人,也避讳去医院,空巢老人生病时常会自己先扛着,直到发展成严重问题;有慢病的老人很少能做到定期复查、体检,最后拖成大病;还有的老人因缺乏照看,存在用药期间擅自调整用药剂量,导致中毒、副作用等不良情况。此前有研究称,空巢老人在各类慢病发病率上高于非空巢老人,而且他们的保健意识和知识都比较薄弱。空巢老人的慢病管理问题需要得到关注。
遭遇诈骗。“免费旅游”“储值投资”“以房养老”“消费返利”……近年来,打着各种旗号的养老诈骗越来越多,老年人防不胜防,尤其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遇到问题没人咨询和解惑,往往更容易相信陌生人的“洗脑式”宣传,掉入诈骗陷阱。
安全隐患。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平均每10位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一半以上发生在家里。任利群说,空巢老人跌倒后,可能会很长时间后才被发现,耽误治疗时机,后果严重。另外,很多空巢老人的居家环境老化、堆满杂物,或因用火、用电失误,极易遭到火灾侵害。
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空巢老人很难短期内脱离空巢处境,一味埋怨子女、被动忍受这种状态可能更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关系和谐。从个人层面看,老人们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做出心态和生活方式上的积极调整,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出现的健康或安全隐患。
丰富精神生活。一家团聚、热热闹闹固然好,但并不是说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就毫无意义,人的一生有许多值得培养和珍惜的人际关系。比如和老友聚聚,和邻居聊聊天,到热闹的地方走走看看,加入一些兴趣爱好小组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扩大了人际圈、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乐趣一多,精力一分散,孤单的感受就会减少。
注重慢病管理。任利群建议患有慢病的老年人,尤其是正在服药的老人,平时要做好相关健康指标监测,并遵医嘱服药,防止过量或误服。感觉不舒服时,比如心慌、胸闷、气喘、腿脚无力等,要尽快就医,必要时向邻居、亲友甚至陌生人求助,不要拖着。
改善居家环境。半数老人跌倒都发生在家里,浴室、厕所、起身或者下蹲是最常见的场景。为防患于未然,建议老人在家里的厕所、浴室墙面上装个扶手,地板铺上防滑垫,避免跌倒意外。家中最好配备家用灭火器、自动灭火装置等,或使用具有防火功能的窗帘、被褥、家具,减少火灾意外。
尝试互助养老。和社区的其他老人建立联系,相互帮扶与慰藉。比如有的社区开展“小老人帮老老人”的活动,让有时间、有精力的低龄长者加入到服务团队,填补高龄老年人的精神空缺,帮助长者解决一些生活不便,提高社区老人整体的生活信心和幸福感。
照顾老人,子女责无旁贷。实在无法回家的,多打打电话和父母唠唠家常,掌握他们最近的健康状态和生活动向;主动了解父母是否有生活、经济、医疗上的需求;时常和父母聊聊新闻上老人受骗的案例,让老人有所戒备;也可以给父母佩戴有定位功能的特制电子手环,防止意外发生后无人知晓。最好能常回家看看,重要节日尽量回家,子女尽孝,是对父母莫大的安慰。▲
责编:潘子虎
主编:屠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