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我的姐姐真实事件最后结局是什么?电影我的姐姐讲了什么剧情?

来源: 巴山传媒网 时间: 2022-12-08 16:26:38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故事,也是一个以女性视角为主题,关于亲情、责任和爱的人性探索。

电影的整体阵容相当强大,游晓颖是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得主,殷若昕是新生代女导演中的翘楚,还有肖央雁过无痕般游刃有余的演技和张子枫“演技派新生代四小花旦”火热的人气加持,《我的姐姐》已经初具爆款潜质。

再加上国庆档收获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你好,李焕英》已经用事实证明:亲情、生离死别和女性视角,都可能是爆款片的关键词。

先来说电影中的故事,和表达故事的电影。

片中女主——安然(张子枫饰),在其父母因突如其来的车祸双亡后,从小便没见过几次面的弟弟忽地掷到她面前,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挡在她前进的路口。

就如她所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我的生活里不是只有你。

但是,弟弟的到来,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他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将持续存在于安然的生活。

关于如何处理弟弟的问题,成为安然家的一个火药桶,随时随地都可能一触即发。

在对于谁将承担抚养孤儿弟弟的问题上,各种阴阳怪气,甚至于大打出手。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令所有人闻风而逃,避之不及。

这副重担最后自然就落到了唯一的姐姐身上,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在这世间唯一的最亲的人。

而那个时候,姐姐安然正面临着考研、工作、恋爱的三重压力。

如果当初父母没有为了让女儿早点变现而篡改安然的大学志愿,可能她也就不会在一个讨厌的地方做着不合心意的工作——一个护士。

安然当初报考的原本是临床医学。

弟弟(金遥源)也确实是一个麻烦,他性格偏激、无理取闹,在电影中的塑造极为糟糕。

而且似乎为了体现姐弟关系的紧张和升华人物的情绪,编剧和导演对弟弟这个角色形象做出了很多低智化的处理。

仿佛这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熊孩子,他撕面包、倒牛奶、尖叫和捣蛋,都令人觉得十分厌烦。

然而,矛盾再大,姐弟终究还是生活在了一起。

姐弟之间发生的第一次大的矛盾冲突,应该就是“肉包子事件”。

为了表达出弟弟对其母亲的思念,弟弟通过死缠烂打地向姐姐索要肉包子。姐姐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因为这凭什么,安然并没有做错任何事。

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细节是,当安然从男朋友家出来时,弟弟当着男方全家人的面称呼安然为——妈妈(这是舅舅教的)。

这诸多事件或许可以说是因为弟弟是小孩,小孩子总是这样轻易被原谅。

然而,所有小孩子都是天生不懂事吗?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传统家庭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它使女孩变得胆怯,男孩变得任性。

然而电影的结局处,经由前面多处的铺垫和层层递进的情绪渲染,姐弟之间终于完成了某种和解和互相依赖,完成了相爱相杀,走向了相濡以沫。

片中另一个关键人物——小舅(肖央饰)应该是全片最为成功的部分之一,特别是他与其女儿之间若隐若现的人物关系,给整部电影留下不少思考的空间。

肖央出神入化的演技也为这部电影加分不少,他简直饰演出了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重要的部分:世俗,懒惰,大男子精神以及利己主义,总而言之,是一个实打实的无赖。

然而即便是无赖,性格中也有其温情的部分。

他以自身特殊的表达情感的方式透露了对于其女儿——可可的爱与安然喝酒的画面是影片极为精彩和情绪爆发的部分关键场景。

他先是假托安然讹诈与安然父母发生车祸的司机,后又假借抚养弟弟之名向安然敲诈。然而这一切都在可可的结婚摄像中,其对安然父母的祭祀中,得到了安然的原谅。

在全片中最为正面的人物形象应该就是姑妈。她温暖善良、隐忍克制,默默为家庭做了许多牺牲。

然而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她又遭受了很多无端的厄运。

用安然的话说就是:“好心常常不一定做好事”。

在年轻时,她去过俄罗斯本来是打算就在俄经商的。但随着安然的出生,她又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重新陷入到家庭的束缚中。

姑妈的回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俄罗斯套娃。

姑妈从俄罗斯带回的套娃,其实是导演对传统女性思想的一次深刻挖掘,一代代的女性都进入到这个由传统父系社会组成的套子中。

姑妈的经历也给了安然很大的触动。

因为安然从小就被寄存(没错,我是用寄存而非寄养)姑妈家中,算是提前体会到了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恶意——一定要让你奉献而自己的生活而陷入家庭的藩篱,而这,往往被曲解为女性,特别是母亲的伟大。

所以安然才会下定决心逃离。

再加上男友的软弱和工作上压力,都更坚定了她这一逃离的信念。

毫无疑问,人物的演技,人物之间各自命运的相似、牵连(这形成了奇妙的互文效果)是整部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然而,不足也十分明显。

最显著的问题,是配乐的不恰当运用。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物出于什么情绪,配乐总会不合时宜地响起,烘托出一种强行煽情的尴尬氛围。

影片中过多地使用了特写,像是一个笨拙的小孩在炫耀他的糖果。

观众当然知道特写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可是否有必要这么显露吗?在一切艺术中,含蓄总是好的。

其次,是人物对白的肤浅。在影片上映前,网络上就已流传出几个“经典场面”。

在床上的弟弟抱着姐姐说:“可是我只有你了。”又如姐姐对弟弟的嘶吼“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像这种强行升华的台词的确容易击中人心和收获眼泪,然而这眼泪是廉价和浅显的,这种感动并不能带给人持久的思考。

台词只有从人物自身出发、写得天然才会真正变成经典,过犹不及倒不如不写。

比如张子枫饰演的另外一部电影——《你好,之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喜欢你,请你继续和我做朋友。”

这种卑微的爱应该是大部分人都有过的,仿若天成,所以能引起共鸣。

看得出来,导演殷若昕在拍这部电影时是投入了很多感情的。

然而她并未能控制好这种感情,呈现出一种假大空式的自我感动。在影片中就具体地体现为一种浮华、僵硬的创作状态,比如前面提到的配乐和台词问题。

任何植物想要成长,都必须先要扎根,而扎根就是把根藏起来,也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要有留白。

然而在现在这个尤其缺少真挚情感的时代,殷导对于女性投入的强烈关注是值得肯定的。

本部影片凭借其高完成度的剧本、流畅的剧情、漂亮的人物演技,使这部电影瑕不掩瑜,仍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影片。

特别是在接近片末的地方,姐姐安然的独白很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很有些《东邪西毒》中结尾张曼玉在长镜头中的表演的味道。

关于姐姐安然,个人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她在分手后走上天台时,温暖白亮的阳光将她照耀,远处起伏的楼群与其脆弱、渺小的肉身形成的强烈对比。

然而就在这种对比中,她轻描淡写地唱出了白天在幼儿园听到的歌,像是回应又像是一种愿望: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随着人物的移动,镜头腾转挪移,最后,安然消融于一片温暖的光明之中。

最后,电影的结局,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编剧和导演对于弟弟最终是被送去领养还是跟姐姐继续生活下去,在电影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大结局,但其实安然的一句台词已经给出了昭然若揭的答案:

我那么努力地生活,就是为了有一天,爸爸妈妈想起我的时候会说一句,我女儿还是不错的。

亲情和责任,在影片中贯穿始终。

虽然影片极力避免出现对姐姐抚养责任的“道德绑架”,但影片最后走向治愈与和解已成大势所趋。

然而,我们回到现实中,真实世界里那个21岁遭遇父母双双离世的姐姐,她最终做出的选择却比影片中的开放式大结局要犀利和冷酷得多。

那个姐姐在咨询了律师,得到“姐姐没有抚养弟弟的义务”的答复后,果断选择把弟弟送给一家乡下人领养,并且没有把自己名下的两套房中的任何一套留给弟弟。

她说:

或许很多当姐姐的愿意把财产都归还给弟弟,愿意自己受罪养大弟弟报答父母之恩,很可惜我不是你们,我做不到。

我们常常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的善。

但是,是不是我们因为经历苦难,就要放弃善良?

姐姐很可悲,弟弟很可怜。

现实中的姐姐,远远没有影片中姐姐的温情和坚韧。

她把弟弟送给了另一家人之后,把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留下的房卖掉之后,为自己重新买了新房,然后幸福地结婚生子,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中的姐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影片中的导演才会把开放式大结局留给观众。

是把弟弟送出去领养,还是带着弟弟一起融入自己的人生?如果是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欢迎留言,说出你真实的想法。

标签: 我的姐姐真实事件最后结局是什么 爆款片的关键词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女性视角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