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建起有23张床位的ICU,上海金山医院如何未雨绸缪?-全球热议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ICU2出院的第一个病人。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金山区 供图
(相关资料图)
2023年1月6日,52岁的夏先生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新成立的ICU2度过了第6天,当前他的生命体征平稳,心脏、肾脏、肺部等各项指标均较之前明显改善。
时间拉回到2022年最后一天,夏先生被送入金山医院急诊抢救室,彼时他的呼吸窘迫特别明显,面罩呼吸机打入纯氧后,血氧饱和度也只有87左右,而在插管等治疗后,他的血氧饱和度改善还是不明显,并出现了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张琳和夏先生的家属沟通:“还这么年轻,基础疾病也还好,如果不上ECMO ,明天可能就过不去了。”此后,在ECMO的支持下,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纤支镜、床旁重症超声等多种急危重症诊疗技术被“杂合”应用在夏先生的治疗中,他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数次病情变化。
夏先生所在的金山医院ICU2拥有23张床位,虽然成立运行不到20天,但已经满负荷运行。ICU2护士长张杰还记得,当时“临危受命”时这里可谓“家徒四壁”,在医务部、护理部、装备部、信息科以及兄弟科室的帮助下东拼西“借”,两天时间就把这个科室建起来了。
金山医院ICU2医护人员为一位重症肺炎患者完成了新科室成立后的首例ECMO及CRRT治疗。
事实上,该科室能如此快地投入使用,还得益于医院的未雨绸缪。为创三甲和更好满足百姓需要,医院新住院楼项目早就如火如荼开展,23张床位的ICU2正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此前计划是2023年3月份左右开始陆续启用,应对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计划中ICU2参照国外最新标准建立的多个单间ICU病房,也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重病人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是新科室,23张床很快收满,运行15天这里已经接收40多个病人。ICU2的主要负责人张琳表示:“应收尽收,我们每天主动打电话到抢救室,提前沟通,预留床位,最多一天7个病人要进来,床位很紧张,但是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提高‘床位转换率’,病情好转的转入专科,专科重症的病人再转进ICU。”
病人多,负责金山医院急诊抢救室总指挥的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莫为春对此同样深有体会,当前急诊抢救室每天接收病人50余位,是此前的2到3倍,而且病情危重程度明显增加、病情变化快。他曾遇到过一位85岁的男性患者,前一分钟血氧饱和度还维持在90以上,后一分钟突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急危重病中心主任申捷拥有三十余载急危重症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救治经验,在他看来,急诊抢救室的分流工作是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和预后的关键环节,“急诊抢救室分流要求我们的急诊医生在抢救室早期就能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演变过程,把有需要的病人早期收入ICU进行治疗,同时把较轻的病人转入专科,减轻ICU的压力。”
特殊时期,单靠一个科室肯定不行,面对每天平均接诊量700人次左右的急诊,金山医院的院领导和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很快集结全院力量,成立急诊患者收治专班,打破内外科病房划分,统筹床位扩容至321张,院内各科室多渠道收治患者。
夜色下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在院内原有ICU、CCU、NICU等3个重症病室近37张床位的基础上,该院又在新住院楼ICU2扩容重症床位23张,成立急危重病救治专家组与工作组,统一调配包括急危重病中心及各科室医护人员,并协调配置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抢救设备,有力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救治质量和医疗安全。此外,金山医院也正积极筹建亚重症收治病房,统一布局,统一调配,以尽最大可能、最快速度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事实上,2022年12月中旬以来,随着医护陆续“阳性”,可用的人力非常有限。最难的时候,1个人顶3个人,一个ICU值班医生一晚上要会诊8次。
作为科室内为数不多至今未“阳”的医护,20多天来,莫为春一天没有休息,人力最紧张的时候,他和当班的同事们一天需要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2点,而现在工作时长已经明显缩短,基本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7点就可以结束一天的工作。12月20日以来 ,张琳和科室同事们一直都在上班,没有一个人休息,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2023年的元旦。ICU2护士金杰 、沈逸清发着烧上着班,护士郑轶萃转阴后第一天上班就晕倒了,醒了后,下午接着上岗,大家彼此间感动着、也互相支持着。
虽然人力吃紧,但申捷对自己的团队非常有信心,2015年医院急诊、ICU一体化发展后,科室内所有主治以上到副主任级别的医师都会在抢救室、留观区、急诊病房、急诊台面、ICU进行轮转,当前中心已经培养了一批“多面手”的急危重病中心医生。申捷表示:“三级甲等医院能开展的技术,我们科室的医生基本都能掌握,但是各有侧重,分为ECMO、纤支镜、B超、CRRT四个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