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家园】出家门就“进公园”,生活便利让人“很知足”!原来你是这样的曹杨新村-世界热讯
在地铁上被标注为棕红色的上海“地铁11号线”是世界上最长的贯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线路主线涉及嘉定、普陀、长宁、徐汇,浦东,支线西起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站,终点止于迪士尼站。
在它停靠的39座车站中,位于普陀区的“枫桥路”站或许并没有“迪士尼”、“嘉定新城”站那么广为人知。但从枫桥路站步行不到10分钟,这里有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它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地,是上海“十五分钟生活圈”的雏形。
(资料图)
作为上海市“十四五”中五个城市更新改造示范区之一,曹杨新村街道保留着原有“邻里单元”布局设计理念,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风貌以及曹杨环浜的蓝绿空间,为居民打造了家门口的靓丽风景。
曹杨新村两大宝:弯窄密和环浜
沟渠纵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学校、影院、商场等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七十年前的上海,没有人不知道曹杨新村。这个始建于1951年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以邻里单位为建设理念,生来就自带“宜居”光环,在那个大家挤在里弄里过着“马桶排队、煤炉接班、不见太阳”的年代,人人艳羡的“向往的生活”已在这里初具模型。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周俭从记事开始就住在曹杨新村,并在那里度过了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在他的印象中,曹杨新村不比淮海路逊色。
学校、商场这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还有曹杨影城,淮海路上的电影院放什么片子,曹杨影城也是同步上映的,我们的生活是便利且富足的。
后来,当周俭成为了上海城市更新及空间优化的专家后,他意识到,原来早在70年前,曹杨新村就已开始提倡“十五分钟生活圈”了,它也是我国第一个以“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居住区。
“举个例子,曹杨这里的路有一个特色,‘弯窄密’。这里各种小路弯弯绕绕,道路又窄,车子无法开快。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人口密度高的曹杨新村,人与车实现了和谐相处。而‘弯窄密’也印证了一个理念:少开车,因为居民无论游憩、就医或者购物,步行时间都在10分钟内。”周俭也特别提到了曹杨环浜。他指出,曹杨环浜是曹杨新村最重要的水系,串联花溪路、棠浦路、枫桥路等区域,西至曹杨一村、北起梅岭北路、南抵桐柏路,承载着曹杨新村厚重的历史。
可以说,“弯窄密”的路网体系、开放型的住宅区结构、与自然融合的空间形态,曹杨新村在中国城市规划和住宅区建设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家门口的生态空间和居民零距离
2019年,周俭成为了曹杨“社区生活圈总规划师”。他故地重游发现,曹杨空间逻辑日渐模糊、住区特色也逐渐弱化。然而,他用现代眼光审视老旧社区,发现规划初衷并没有落伍,反倒可以更好地强化。
为此,周俭指出,曹杨整体更新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化·绿色·开放”作为曹杨发展的新目标,构建美好生活共享社区、邻里单位实践展示区、工人新村更新典范区、友好宜居品质社区。基于曹杨的劳模、市井、睦邻、自然的文化空间体系,他与团队对曹杨新村量身制定了“一年规划”、“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他们把曹杨设计规划成了法租界风情街区,既体现了曹杨历史自然的空间价值,也最大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
“比如,在规划设计口袋花园时,我们就进行了实地勘察,最后选址在枫桥路梅岭北路路口。因为这里有菜场、有大型水果店,很多老人在采购完后以后,需要找个地方歇脚,那这个口袋花园就不是为了建而建,而是具有公共服务功能,会让居民认同、喜爱。”
从封闭式的公园到开放的公共空间,家门口的生态空间也和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去年,曹杨环浜滨河景观空间再度迎来升级:棠浦园、碧波园两座口袋公园亮相,曹杨公园也变成24小时开放。周边的幼儿园放学后,很多孩子会相约在步行道漫步、玩乐;每天早上,也有很多老人跳舞、打拳、赏景。同时,花溪路、枫桥路、棠浦路3条景观道路的打造也同步提升了环浜综合环境,获得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居民旧屋焕然一新
提到枫桥路站,就不得不提曹杨一村。前年,在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后,居民们陆续回搬,迎接他们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家。
红色的屋顶,红色的窗户,奶黄色的墙壁、红色的屋檐、“S”型窗格、大烟囱等工人新村独有的符号都被完好地保留,拥有着70年历史的工人新村尽管焕然一新,但仍有着历史积淀及明显时代特征。
“现在的居住条件,和之前相比那是一个天、一个地。”家住曹杨一村的朱惠敏向记者展示了家里的一排陈列柜,上面放着的还是他结婚时买的一些旧物。“几十年了一直没机会用,没办法,家里太小,没法放出来。现在,终于可以‘奢侈’地用一面墙放放茶具、红酒,我们真的心满意足。”他笑言。
如今,退休在家的他时不时会邀请朋友、亲戚来家里小坐、喝茶;天气好了,就去走走静谧诗意的花溪路林荫道,逛逛清可见底的曹杨环浜。拐个弯,还能在片区中心品咖啡;在网红社区餐厅就餐,在“宝宝屋”里遛娃。阳光洒在地上,居民走出家门如同步入公园,新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也重现荣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