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这座“红房子”的前世今生
在闵行有这样一座“红房子”
(相关资料图)
它是闵行人口中调侃的“北精”
它是“宛平南路600号”的前身
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吴天明 摄
简介
徐平旦 摄
上海普慈疗养院位于沪闵路3210号,1934年,上海著名慈善家、天主教徒陆伯鸿募资创建普慈疗养院。医院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旧址具有西式风格,每一栋大楼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顶部覆盖红砖瓦片,四四方方的外墙高耸,中部有一花坛水池,苍翠的植木点缀其间,为这座疗养院渲染了一丝神秘色彩。
吴天明 摄
普慈疗养院墙外是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行人匆忙,来来往往;墙内斑驳的旧时建筑依稀可以窥见另一个时代残存的记忆,民国时期,中西杂糅的思想为疗养院的设计兼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因此疗养院经常被当作“美”的欣赏对象,列入建筑范本或是建筑摄影的取景地。
当年
普慈疗养院正门铭牌
路边高大的树木疏影轻抚灰白的墙面,树影婆娑间可以看见一层浅浅的“SHANGHAI MERCY HOSPITAL(上海普慈疗养院)”,墙体顶尖上的“1934”以及中间题额为繁体字样的“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阳光洒下,字迹还带有历史的余温。
1935年,普慈疗养院正式开幕。陆伯鸿(前排右三)担任首任院长
1935年6月29日下午3时举行开幕礼,普慈疗养院正式开业;当时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病床300张,是整个东亚、东南亚,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进入关键时期,日军侵入北桥,普慈疗养院因系天主教会管理,成为抗日战士短暂庇护地,疗养院总务科长凌其瑞更是舍命与日军周旋,为战死国军义葬立碑。这座疗养院建立时以大爱为宗旨,国难之际亦挺身而出,以大义彪炳史册。
曹恒律摄
教堂及钟楼历史照片
现今钟楼不存,教堂作为康复楼使用
如今
吴天明摄
自成立以来,整座疗养院经过多次翻修,而院内那九幢二层病房楼以及一座教堂,却成功抵挡住了时间的侵蚀,成为疗养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
院内的花坛中间有圆形喷水池,西式的雕塑立在水池中间,水池四周塑有兽首,据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布其中,这样的建筑风格也透露出中西结合的特征。
吴天明摄
1985年,上海市立精神病院正式改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并于1987年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大众对心理、精神类的疾病也逐渐重视起来。
百岁银杏见证“红房子”的变迁 崔松鸽摄
作为曾经在网络上被关注的“宛平南路600号”的前身,精神卫生中心出品的月饼被网友玩梗:“吃了精神饼”人更精神了。面对这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和大度的心态迎接网友的调侃,十分具有娱乐精神,实则也是让大众更加理解和重视心理和精神问题。
历史的记忆
并没有被时间封存
疗养院的一草一木
见证着“红房子”的更迭
疗养院的前世今生
同样都是用善意传递爱心
延绵不绝
生生不息
标签: